西方文学·表现主义戏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表现主义戏剧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早期先发生于德国、后传播到全世界,先在戏剧领域、后到各种文学艺术的一场文艺运动,它是最主要的现代主义思潮之 一,该术语最初用于绘画中,人们用它区别以莫奈为代表的前期印象主义与以梵高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认为前者客观地再现印象,后者主观地表现情绪,这就说明了表现主义的基本特点。

表现主义戏剧运动发生于德国,它的先驱有德国的乔治·毕希纳尔、弗兰克·魏德金和瑞典的斯特林堡。毕希纳尔的主要作品有 《丹东之死》 (1902) 和《沃伊采克》 (1913),魏德金有《春醒》 (1906) 和 《地妖》(1898)。斯特林堡的表现主义作品是 《梦的戏剧》 (1902) 和《鬼魂奏鸣曲》 (1907)。前者是作者最喜爱的作品和自认为最好的作品,它把戏剧完全从自然主义所假定的时空限制中解放出来,为包括马克斯·莱茵哈特在内的许多导演发挥创造想象能力提供了机会; 后者把光明清晰的表象与腐朽卑劣的真实两相对照,并创造了诸如学生、女孩、妈妈等诸如此类抽象而无个性的人物。

如果说表现主义在美学上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反叛,那么在思想上它是对工业文明的抗议,表现主义者不象印象主义者那样仅仅怀念旧有文明并且描写田园生活,他们直接反对现代文明而且抨击工业化的社会和机械化的生活。尼采否定一切现存价值的意志主义、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活动的心理主义,以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给表现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在1910至1925年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社会十分动荡,这给最受上述三种学说影响的德国戏剧提供了要求进行艺术表达的动力,于是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流行起来。代表人物有盖欧尔格·凯泽、恩斯特·托勒和捷克的卡莱尔·恰佩克。凯泽的代表作是《从清晨到午夜》 (1917),作品描写了携款潜逃、追求理想的出纳员的一天,同时反讽地影射普遍人进行浮士德式追求的一生,揭示了金钱统治、阶级分化、人欲横流、卑劣伪善等种种社会病态; 托勒的代表作是 《群众与人》(1921),反映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革命原则与人道主义的矛盾对立。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 (1920) 有些不同,带有某种理想色彩,这是一个关于战胜了人类的机器人之间逐渐产生爱情的寓言,它在讽刺人类的同时肯定了人性的价值。

表现主义戏剧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环境虚化,好似梦境; 置景强调主导意象,轻视细节; 结构常不完整,分解成为片断; 人物缺乏个性,通常是抽象人性或阶层类型的化身,表现某种共性;对话简短、突兀,语言深化; 表演风格夸张、强化,对人物言行作扭曲变形。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主义戏剧渲泻情绪,与象征主义戏剧的暗示相对照,表现主义戏剧是呐喊的。

20年代中期,德国表现主义戏剧运动逐渐式微,纳粹上台之后,更是归于沉寂、然而表现主义戏剧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重要作家有爱尔兰的肖恩·奥凯西、美国的爱尔默·赖斯、克利福德·奥德茨和尤金·奥尼尔。其中奥尼尔使用多种风格进行创作,他的最佳作品也并不是表现主义的,但他对表现主义运动有着巨大贡献,这类作品有《琼斯皇》 (1920)、《毛猿》(1922)、《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1924) 和 《大神布朗》(1926) 等。

由于表现主义戏剧反传统、反现实,因此表现方法没有超越手段,这就给表演、舞美和导演提供了发挥能力的机会,使表现主义戏剧呈现出千奇百怪、丰富多彩的姿态,这样,戏剧作为一种活的舞台艺术,具有更多形态和更大力量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