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客体所承载的有用性,那么这种满足人类需求的有用性,是如何产生的呢?价值是不是只能以有形的、看得见的方式被创造出来?无形的、看不到的东西会有价值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看一个有关价值创造的过程。
“民以食为天”,人类若想繁衍生息,首先要满足的需求就是对饮食的需求。对于这种需求,农民充当了主要的价值创造者。他们播种、耕耘、收获粮食,而后通过交换满足所有的消费者。他们付出的成本和交换粮食所得的财物相比,从形式上看好像不相等,成本较低,收获较多。有一种经济理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认为是看得见的有形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人为地强制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创造出成本价值,另一部分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理论试图说明,占有剩余价值的人是不道德的,是剥削他人价值的不义之人。这种理论在人类历史上掀起过仇恨财富价值的惊天骇浪,这种仇恨曾经让许多人倾家荡产,甚至丢掉性命,给人类社会秩序带来冲击。这些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结论只需要深入分析价值的创造和交换过程就可以得出。
还以上面的事例来分析。农民耕种农作物,不仅需要种子,还需要播种、除草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劳动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也就是说有些能看得见,有些则看不见。能看到的有形劳动有获取种子、播种、浇水灌溉、除草等过程,看不到的无形劳动包括了思考如何获取种子、何时播种、怎样管理等,并且这些无形劳动对劳动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形成会起到更为直接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位农民的粮食产量由于播种及时、管理得当而远远高于其他的耕作者,或是凭借他以往的耕作经验选择了更为优良的品种,从而使其收获的粮食更加美味。在上述理论的观点体系中,人们看得见的劳动被解释为价值的成本,而人们看不见的但对价值形成作用更大的无形劳动却被忽略了。无形劳动形成的价值,被认为是有形劳动的增值部分。这种理论也认为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增值部分都被特定人群无偿占有了,这个过程叫做剥削。可是如果没有无形的劳动,人们该如何选择哪些劳动是有价值的,可以满足人类合理需求?哪些劳动非但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反而是有害的呢?这些问题都要依靠人类的无形劳动来解决。如果没有资本家和管理者,工人生产何种产品、产量多少、质量标准怎样、如何顺利销售都将成为难题,工人们将无法正常继续价值的创造过程。不能生产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就会无从产生,人们用于生产创造的投资和成本也会无法收回,因为不能满足需求、没有价值的产品,没有人愿意交换。因此,只有资本家和工人通力协作,价值才能被创造出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是说,无形劳动和有形劳动的完美结合才是价值形成的根本原因,离开了无形劳动,单靠有形劳动创造价值是非常困难的。反之亦然,资本家和管理者的空想也无法生产出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可以互相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劳动满足对方的需求,对彼此来说这也是一种价值。他们的结合会生产出合适的产品,来满足更高层次、更多人群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无形劳动和有形劳动的结合,共同创造出了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剩余价值”没有出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