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导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闪烁着辩证思维
用辩证思维指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坚持的工作方法。
一 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坚持用辩证方法指导干部队伍建设
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其中,经常体现出辩证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在谈“干部的基本功”中,他指出:“在办实事问题上,我们要注意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一是要对‘办实事’有辩证的理解,不能把办实事与给钱给物等同起来;所以,我们既要为物质文明建设办实事,又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办实事。二是要讲重点,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不能避重就轻,扔了‘西瓜’去捡‘芝麻’。”(注:习近平:《摆脱贫困》,第19页,福建人民出版,2014。)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他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他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并从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没有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他提醒青年干部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了系列短论,处处体现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谈到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时,他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受到挫折。
在谈及稳定工作时,他指出:要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正确认识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全面分析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政治、经历、文化因素,妥善把握工作展开的重点、步骤、时机与力度;要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努力做到在经济说话的动态发展中,不断破解新课题,探索新方法,建立新机制;要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敏于洞察矛盾,敢于正视矛盾,勤于分析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要学会十指弹琴》一文中,他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
在谈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时,他指出,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
在抓落实的问题上,他指出,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注意把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抓成效,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抓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要善作善成,处理好部署与落实的关系;二要再接再厉,处理好坚持与深化的关系;三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在阐释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时,他指出,压力之下,可以把“坏事”转化为“好事”;没有这个压力,说不定“好事”就没有这么好。
在论述政绩观时,他指出,如何认识“潜绩”与“显绩”的问题,“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没有“潜绩”,“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对开展教育活动所持的“无用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揭示。他指出,“无用论”采取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放弃积极有效的检查和对症治疗;“速胜论”采取一劳永逸的极端态度,期望通过一次诊疗或一剂猛药就包治百病,根绝病灶。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唯物辩证法,都可能导致“走过场”的结果,是于事无补的。
在论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时,他指出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的关系。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二者统一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之中,其本质就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如何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问题上,他指出,“正确的工作方法对广大干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提出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客观规律,以有效抓手之‘无厚’,入关键环节之‘有间’,拿出具体的工作举措,抓好落实,取得实效。”(注:习近平:《之江新语》,第24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继续坚持辩证思维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着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关于组织工作的开展,习近平同志充分展现了他运用“两点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强调指出,选拔干部既要看才,也要看德。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甘肃调研时强调要重用“四种人”: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好干部的标准,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在用人问题上,他指出,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于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
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问题上,习近平指出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希望领导干部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00页,外文出版社,2014。)在如何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个体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指出“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注:同上书,第410页。)“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注:同上书,第102页。)
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上,他强调,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抓大不放小,抓小不放大,同步推进,同时着力,既要打击位高权重、胆大包天的大“老虎”,又要打击有权就滥用的小“苍蝇”,坚决清除党内和群众身边的贪污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严谨缜密的辩证思维。只有深刻学习和领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高统筹兼顾、“弹钢琴”的能力,才能增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有效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