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的辩证思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科学发展观中的辩证思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新的时代精神和实践内涵。

一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新的突出特点和特征。总的说来是发展的成就巨大,发展的任务艰巨,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这就把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发展新思路,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全面是前提和基础,协调是手段和途径,可持续是目的和归宿。它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这就不仅揭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切入点,而且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生动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创造性运用。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重要特征

传统的发展观基本缺陷就在于它的发展具有片面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的特征。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发展单纯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经济增长”,其结果是经济有增长,但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并不协调。后来人们注意到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进一步把发展理解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体现了人们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传统发展观思想演进所体现出来的进步理念的继承,也是这种演进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克服了传统发展的内在缺陷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新型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所追求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的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谓协调的发展,就是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都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所谓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保持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现时代最新发展观的内在本质最简明而集中的概括,也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最鲜明而重要的特征。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表明: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畸形的发展,而是协调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全面发展就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第一,全面发展超越了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社会的发展包含着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社会的发展除了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强调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而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

第二,全面发展是全面性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观。全面是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立的,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既不以限制甚至牺牲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的保护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别。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存在着需要重点把握的对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发展观在确定全面性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具体地确定发展的先后顺序和中心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里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高度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就会因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只有经济发展的“单打一”,缺乏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合唱”,经济的发展就不能持久,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第三,全面的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都体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最终归结为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它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二 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维方法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十七大又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统筹:即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从而丰富了统筹的思想内容,成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一)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关系的核心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本质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二)统筹区域发展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都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这既有历史的、自然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导向的原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地区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也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推进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不断呈现出来,突出地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下岗、失业、贫困、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各种权益的保护等诸多问题。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这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又导致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处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要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呈现出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内竞争的国际化的发展态势。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产业分工,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

(六)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影响全局、事关长远,直接涉及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例如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等等。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既维护中央统一的领导和权威,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七)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这归根到底是要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众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兼顾和统筹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在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化解各种利益冲突的结合点和根本尺度。因为只有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做到既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又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利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多,已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和平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压力和风险增多。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做到“三个始终不渝”:一是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三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