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系北宋司马光撰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聪慧,七岁时便听人讲《左氏春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考中进士,历任苏州判官、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开封府推官等职。仁宗时期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期升任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朝廷,闲居洛阳十五年,期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开始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全面废除王安石的新法。任宰相八个月而卒,谥号文正,追赠太师、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除《资治通鉴》,司马光还着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涑水见闻》、《稽古录》等。

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的问世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是政治上的统一。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经济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文化和科学技术地发展,刻字印刷术的兴盛更促进了文化传播的速度,这些都给《资治通鉴》的成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是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这些都是断代编年史,没有一部贯穿列代的史书。随着北宋政治的统一,编写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就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了。从1066年至1084年,司马光历时19年,完成了贯穿古今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它是宋代史学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举。

《资治通鉴》目录30卷,考异30卷,正文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记载,到五代末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凡113主,共1362年。以编年为体,记述了周秦至五代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部情况。

《资治通鉴》的史料引用极为丰富,除17部正史,又援用杂史史料多达300余种。对史事的叙述,一件事情往往用数种材料写成,年月事迹有歧义的地方,考订后注明取舍的原因。

《资治通鉴》采用分工撰写和一人定稿、统一修辞相结合的方法。刘恕、刘颁、范祖禹分工协修,司马光总其大成。编写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叫做“丛目”,把收集的史料标明事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第二步叫做“长编”,对丛目中的史料详加考辨,选择记述较为详尽者重新编写。这两步工作由协修人员担任,书吏进行抄录。第三步由司马光对长编删改润色,写成定稿。

作为供皇帝阅览的史书,修撰《资治通鉴》的政治意图非常明确——通过讲述历史,教导为政者多行仁政王道,宣扬以“仁”、“诚”为王道之本的政治哲学,以达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政治目的。因此,《资治通鉴》所记内容偏重于政治、军事,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述则很简略。

《资治通鉴》问世后好评如潮,宋神宗赞其:“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朱熹赞扬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要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无处事之方。读此书,由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通鉴室记》)这主要取决于《资治通鉴》采用的完善的编年叙事方法。这些编纂方法对后世史书的编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同时用追叙和结语的手法,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使人一目了然。记述重大历史事件首尾贯通,刻画重要历史人物细致生动,并且扼要地纳入了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及其实际运用情况,克服了一般编年史书的缺点。其次,史料运用灵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及历史事件的叙述,系统而明晰;叙事简洁平实,增强了史书的文学性。另外,还删除了其他史书普遍收录的一些迷信史料,如符瑞、神异、怪诞等。

因为《资治通鉴》撰写目的是借古代兴衰考今世得失,所以其史料的取舍便以帝王为出发点,这导致内容、观点和取材的局限。《资治通鉴》基本上是一部历代政治事件的兴衰治乱史,对典章制度虽有所叙述,但远不如纪传体中的书或志详尽系统。对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的记载也比较简略,尤其是对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叙述更少。总之,《资治通鉴》的撰写目的在于维护纲纪名分、伦理道德,以及规劝国君任用有德之人。在“臣光曰”的评论中,司马光明确地反对一切革新变法主张,对历史上有关主张政治改革的言论则一律删除,进而以古讽今,借攻击历史上有关的政治革新以达到攻击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目的。另外,轻视文人,认为文人和“资治”无关,因而不载作品,对于传诵古今的文学,基本从略。

附:

《资治通鉴音注》也叫《资治通鉴》“胡注”,作者是宋元之际的胡三省。

胡三省(1230—1302),原名满孙,字身之。浙江宁海人。父亲胡钥知书识礼,精通史学。胡三省自幼受其父熏陶,喜爱史书,十四岁便开始阅读《资治通鉴》。二十六岁中进士。仕途一直不畅,元军南下后弃官回乡,开始注释《资治通鉴》。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把“音注”放在注释的首位。胡注不但解释词语,还阐述词语的来历及变迁情况;对原书记叙不详或遗漏的内容,则在其下进行补充;对历代典章制度,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还订正历法,辨析史料的真伪,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有助于读者了解司马光论赞中借古喻今的“微言大义”。自宋元以来,《资治通鉴音注》广受重视,是历来研读《资治通鉴》的首选着作,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本以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为最通行的版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