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墨子与《墨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墨家学派墨子与《墨子》

战国初期,在宋国国都商丘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里,一个男孩出生了,父母给他取名叫墨翟。

墨翟少年时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作为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成人后,墨翟为了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便去拜访天下名师,开始了各地游学的生活。那时候,他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

在学习过程中,墨翟渐渐发现,儒家所讲的思想内容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废话。因此,他决定以“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为己任,到处奔走,宣传行义。

战国时期的社会是“强之劫弱、众之暴寡”,针对这一现实,墨翟认为这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因此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墨翟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

墨翟的这套理论得到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大批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的拥护,他们开始追随墨翟,并尊称他为墨子。墨子和其弟子便把这些人组成了墨家游侠集团。

这个集团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他们统一穿短衣草鞋,并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

这个组织还规定墨家学派的领袖称为巨子,也作矩子,代代下传。所有这个组织的人都必须服从巨子的指挥,哪怕是“赴火蹈刃”也要在所不惜。

刚开始的时候,墨子在各地聚众讲学,常常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经过几年的实践,墨子深感要想“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组织更多的人为义献身。

为了培养大批人才墨子在30岁之前,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

当时楚惠王为了把贤才墨子留在楚国,就打算以书社封墨子,墨子没有接受。越王听说这件事后,也打算以吴的500里之地封给墨子,墨子也没有接受。

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而不利自己,实事上,在利他人的同时,也在利益自己。这个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因为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也其实上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墨子认为,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相互爱护,同时又能做到相互给予利益,就可以改变丑恶的时弊。

在对待人才上,墨子提倡“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

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另外,针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认为君主、王公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反对剥削,崇尚劳动;反对以强欺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礼乐,主张节葬、节用;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尚同。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在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因此,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

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墨子言行的记录成书,名为《墨子》。这是一部光彩夺目的巨著,是墨家学说的精华之作。

《墨子》原来有71篇,现存53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4篇合存起来称《墨经》。这4篇再加上《大取》、《小取》两篇,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6篇放在一起总称为《墨经》。

《墨子》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对很多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知识点滴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宋、齐,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