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朱熹与《朱子语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儒家朱熹与《朱子语类》

那是在我国南宋时期,婺源有个叫朱熹的人,他4岁时,有一天父亲朱松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也”。不料想牙牙学语的朱熹竟问父亲:“天之上何物?”这着实让做父亲的吃了一惊。

朱熹6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知道在河滩上嬉戏的时候,他却一人端坐在沙滩上画起了八卦。朱熹8岁时就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不间断。

当朱熹读到《孟子·变秋章》时,他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

于是朱熹慨然发愤于自己的为学求知。10岁那年,当朱熹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者”时,他喜不自胜,从此便确立了做“圣人”的人生目标。

19岁时,朱熹考中进士,3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在赴任途中,朱熹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二传弟子李侗,对孔孟之学的感悟日渐精进。

在南宋偏安江南的形势下,朱熹认为当时国之患根在于君王的心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的佛教禅宗的思想,他提出了《朱子语类》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后来,朱熹辞去主簿之职,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一住10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

1178年,朱熹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并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后来,朱熹被解职还乡,他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朱熹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并刻印发行。

儒家经学发展到宋代,传统经学已不适应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需要。于是,代学者对笺注经学提出非难,他们抛开传注疏释,直接从经书中发挥新儒学的义理,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新风。朱熹继承理学二程,进一步把儒学道统体系化,著成《朱子语类》一书。

在《朱子语类》中,朱熹系统梳理了道的传授统绪,指出道统始于伏羲、神农、黄帝,而尧、舜、禹相传,其后成汤、文、武作为君王,皋陶、伊、傅、周、召作为大臣接续了道统之传。孔子继往开来,有功于尧舜之道的传授,其弟子及传人曾子、子思、孟子等能接续圣人之道,使之复明于世。

《朱子语类》体现了朱熹丰富完善的道统思想理论体系。朱熹建构精致的道的哲学,以道为形上之天理,提出道兼体用的思想,由此提高了道统之道的哲学思辨性,这是从内容上对儒学道统论的发展。

朱熹并把道学与道统相结合,赋予道统论以时代精神的新义,这使道统思想广泛影响思想界和整个社会,得到广泛的流传。

知识点滴

朱熹有一次在路边茶馆遇到一个名叫下山的孩子,见他手捧书卷,十分喜爱。朱熹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铜钱,笑着吩咐下山替他办9种下酒菜。聪慧的下山接过铜钱跑出茶馆,旋即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见状,激动地把下山搂在怀里。原来朱熹只给一个铜板,就是为了验证一下下山的才学,见下山果然聪慧,便决定收下山为弟子。

下山在朱熹的悉心教授下高中进士,官拜两浙提点刑狱。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