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徐氏复仇》原文|译文|赏析
才节双全世所无①,奸回一旦受摧锄②。
庸臣从贼忠臣死,不及东吴女丈夫。
【释词】
①才节:才能节操。清·姚鼐《张逸园家传》:“才节遇知天子,而仕抑屈于县令,惜哉!”
②奸回:奸恶邪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奸回不轨。”摧锄:摧(cuo)通“莝”,铡草。摧锄:铡锄。这里比喻像铡草、锄草一样除掉仇人。
【赏析】
孙权弟孙翊为丹阳太守,性刚好酒,醉后暴怒。其督将妫览,郡丞戴员二人勾结孙翊从人,将孙翊杀害。妫览还企图霸占孙翊妻子徐氏。徐氏一边密召心腹报告孙权,一边诈许成亲,骗至妫览入室,并趁其酒醉,将其杀死。又召戴员赴宴,亦将其除掉,为夫复仇,祭仇人首级于亡夫灵前。江东人氏无不称颂徐氏之德。
嘉靖本和毛氏本《三国演义》都有“徐氏复仇”这首小诗,但文字有所不同,嘉靖本是:“三分多少英雄辈,不及东吴一妇人!”把三国时代群英众豪都贬到一妇人之下,夸张过分。由于不适度,反倒失去了赞美的价值。而毛氏本修改的要好得多了。“庸臣从贼忠臣死,不及东吴女丈夫。”这里只指“庸臣”与“忠臣”的具体人物,不及徐氏有胆有谋、才节双全。评价客观,令人折服。所谓“庸臣”,指孙翊的从人边洪,他受人拉拢,图谋害主。又受人指使,砍死其主。事发,贼人归罪于他,斩之于市。边洪充当人家的杀手,到头来落下个替罪羊的下场,是一个十足的蠢货。这样的“庸臣”不值得一提。那么“忠臣”指的是谁呢?从情节来看,当指孙翊。他“性刚好酒,醉后尝鞭挞士卒”,因小而生祸。毛宗岗在夹批中就此情节而指出:“前则有宋宪、魏续之叛吕布,后则有范强、张达之刺张飞,皆为此也。”孙翊身为主公,不能结好下属,招致杀身之祸。而徐氏身在内帏,当丈夫遇害以后,密召孙翊心腹旧将孙高、傅婴二人入府,泣告曰:“先夫在日,常言二公忠义。今妫、戴二贼,谋杀我夫,只归罪边洪,将我家资童婢尽皆分去。妫览又欲强占妾身,妾已诈许之,以安其心。二将军可差人星夜报至吴侯,一面设密计以图二贼,雪此仇辱,生死衔恩!”言毕再拜。她先授之以情,继讲清真相,再明告计谋,后许之恩报,短短一席话便把复仇大事安排妥贴。相比之下,其夫刚而遭害,而徐氏柔而事成。一个堂堂太守还不如内帏之妇,怎能不说“不及东吴女丈夫”。
徐氏有美貌,更有才能和节义。她面对贼人的凌逼和霸占,既没有以死相对,保持节操,又没有屈从淫威,苟活于世。而是一面诈许贼人,从容周旋;一面设计除贼,权变自如。洒浴薰香,浓妆艳裹,言笑自若,虚与贼人亲热,这是假的。而当贼人被除,重穿孝服,用贼首祭灵,为夫复了仇,这才是真。一个女流之辈,能如此虚饰于府堂之上,策划于密室之中。对心腹泣告吐真情,对仇人笑脸稳其心。其除贼之计,不动声势,不露马脚,安排缜密,进行顺利,真难能可贵,少得其人! 小说家是从封建的道德伦理立场出发,赞颂徐氏“才节双全世所无”。其实徐氏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明和勇敢,有心计,有策略,有能力。徐氏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小角色,但在中国小说史上却是一个闪光的女性形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