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东风有意便周郎》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国诗词《东风有意便周郎》原文|译文|赏析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

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释词】

①前朝:因这首诗是后人所作,故诗中将三国时代称为前朝。

②南士:泛指江南地区的人士。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火烧赤壁的情节之后,从“追叹前朝割据忙”一句,可以看出这是后人对赤壁战争的评论,以叙事者的议论插入情节之中。

“山高月小水茫茫”,黯淡冷清的月夜,江水茫茫,可诗人却联想起当年这里的另一番景象,艨艟战船,排合江上,千军万马,聚集两岸;满江水滚,杀声震地,刀光血影,火映云天。想当初赤壁鏖兵如此激烈,不过是为三分天下,割据奔忙罢了! 诗人仿佛站在孤幽清冷的月夜下,冷眼审视着前朝这场著名战争的遗迹。

小说中人物的赞叹诗和事件的议论诗,都是小说家以全知叙事者的身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和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的。这首小诗是一首平常之作,没有更精美的地方。毛宗岗却将它保留下来,是有用心的。仔细品味:“南士无心迎魏武”是写人心,“东风有意便周郎”是写天意,加上长江天堑是地利。于是人心、地利和天意相合,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在社会范畴的映现。我们从很多诗歌中都看到了这一事实,《三国演义》的小说家和评改者总是要借助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揭示三国历史进程和人物命运结局,都受制于天命。凡是历史上有作为的,都是在应天顺人的前提下,发挥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作用。大概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毛宗岗保留了这首平平的诗作。

另外“东风”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客观自然界的东风,又暗示决策赤壁战争的执政者孙权。由于孙权对周瑜的高度信任和倚重,“策先定于内”,因此才有“功后成于外”。双关语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如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牧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等。实际上这里蕴涵了人事对事件成功与否的决定作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权重用周瑜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正是“东风有意便周郎”。

上面把“东风有意便周郎”解释为天意,也许会有人提出来这东风不是诸葛亮借来的,为啥说是天意?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三国演义》成书有一个长达千余年的酝酿和演进过程。本回提到的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和这首周静轩所作的诗,及第四十八回杜牧的《赤壁》诗都只肯定周瑜火烧赤壁的功劳,并未涉及借东风之事。这就说明,在宋元以前,没有任何资料说明东风与诸葛亮相联系。只是到了宋元话本的兴起,说书人才把借东风归功于诸葛亮。了解一点《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化,对我们认识诗歌的内涵会有很大的帮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