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叹周瑜》原文|译文|赏析
卧龙南阳睡未醒①,又添列曜下舒城②。
苍天即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③!
【释词】
①卧龙南阳睡未醒: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而周瑜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公元195年孙策召周瑜共创江东大业,破横江、进曲阿、守丹阳、占皖城,当时才二十四岁,人皆呼周郎。周瑜比诸葛亮大六岁,此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隐居。因此这里比喻诸葛亮“睡未醒”,这是相对周瑜而言的。
②列曜:天上的恒星,比喻杰出的人才。舒城:指周瑜出生在舒县,今安微庐江西南。
③尘世:人间。
【赏析】
小说描写周瑜病重在巴丘,做临终遗嘱,“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首诗由此引发了一番议论。
这首议论诗在嘉靖本里是七律,毛宗岗修改时只取了前四句,将后面诸葛吊孝的诗句删去了。现在这首诗,明显地讲了两层意思。周瑜是天才,像天上的一个星降落人间。进而诗人感叹,诸葛亮是天才,周瑜也是天才,那么“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把两个天才对立起来看待,为周瑜之死而叹惋。
从小说描写的历史进程来分析,周瑜之死在客观上对孙刘联盟是有好处的。假如周瑜不死,孙、刘两家过早地火并,必然造成曹操的卷土重来,那么“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未可知。周瑜死后,在鲁肃与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孙、刘联盟出现了稳定的局面,这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向前发展的关键。至于周瑜为东吴着想,想方设法为东吴讨回荆州,实现一统江南的大业。诸葛亮为刘蜀尽力,千方百计保住荆州,借此为基本,发展西川,实践“隆中路线”。这些不同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行动,都是每一个政治势力各自的愿望,各自的意志。但历史的进程却不是以某个领袖或阶级代表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不同政治势力的意志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都对历史的进程有所贡献,从而形成一个历史的合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国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虽然以“隆中对”作为概括历史的指导思想,以诸葛亮的典型性格作为谋篇布局的叙事线索,但诸葛亮仍然不能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兴复汉室。这正是《三国演义》所体现出的历史现实主义的力量和精神。
周瑜之死,既不怨“苍天”,也不怨“尘世”,封建诗人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便从“天人同构”的哲学信条中拾点由头,重发一番没有什么闪光的议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