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诸葛出山》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国词《诸葛出山》原文|译文|赏析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释词】

①丁宁:即叮咛。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笃时,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辅佐刘禅,以讨魏兴汉事。

②星落:喻诸葛亮之死。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往小,俄而亮卒。”五丈原:三国时属曹魏雍州郿国。在今陕西眉县西二十公里的斜谷口西侧。

【赏析】

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第二天准备离开隆中时,叮嘱他的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小诗由此而发。

小说围绕刘备三顾茅庐,从“徐庶荐贤”始到“诸葛出山”,一共设置了十一首诗歌。仔细品赏之后,不难发现小说情节的重心是描写刘备求贤若渴的过程,而诗歌重心则是放在诸葛亮出世与入世的心理历程上。诸葛亮虽“许先帝以驱驰”,却又“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种用则行之、舍则藏之的互补心理,是中国封建士人出世与入世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表现。封建时代读书人奉行孔孟儒家从政的信条,漫漫一生,乐此不疲。尽管都躬行这一基本的人生模式,但人生际遇形形色色,大多数人不是进身坎坷,仕途多难而不得不困顿于书斋或茅舍;就是仕途险恶,为官做宦难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反而被腐败所吞没。无论面临哪一种情况,都难以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时,他们就不得不退缩到独善其身的人生修养上,以平复情感的失意和心理的失衡。所以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成为历代封建文人所恪守的人生坐标。诸葛亮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安排:“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诸葛亮出山以后,由于历史使命的驱使,他没能按照当初功成身退的初衷,去安排人生的归途。小说家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只因先主丁宁后”。刘备在永安宫中病危,“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先生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诸葛亮面对刘备托孤,一再表示:“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从此,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他没能实践功成身退的初衷,却在六伐中原时死在五丈原的营帐中。清代文人傅作楫高度颂扬了他托孤之重,而志决身歼:

艰难力尽三分鼎,终始恩酬六尺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