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祢衡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国诗词《祢衡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释词】

①俦:(chou)伴侣。李白《赠崔郎中宗之》:“草木为我俦。”

②珠碎:泛指人亡。

③鹦鹉洲:东汉末黄祖为江夏太守。其长子射(yi)大会宾客,有献鹦鹉者。射举杯走到祢衡前说:“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祢衡遂作《鹦鹉赋》。后他被黄祖所杀,葬地故名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

④惟:只。

【赏析】

自视其高,傲慢狂气,不肯随便屈就,这在封建知识分子中是不乏其人的。《三国演义》中的祢衡是个典型。当曹操夸赞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时,他把这些人逐个贬低:“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如此狂妄,曹操那里能容他,只因他素有名气,远近所闻,不忍杀之,派他为使,说降刘表。祢衡见刘表“虽颂德,实讥讽”。刘表不喜,又令他去见黄祖。“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祢衡死时才二十六岁。祢衡确有文才,曹操对杨修说:“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但祢衡狂狷悖世,与传统中国宗法社会结构不能相容。他的悲剧是必然的,至于最终死在谁人之手,那是由具体环境决定的。曹操很想杀他,但恐“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故借刀杀人,足见其阴险奸诈。刘表老奸巨滑,看透了曹操的险恶用心,他说:“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刘表知道江夏太守黄祖为人性情急躁,故意送祢衡到他那里。狂悖无礼的祢衡又不懂得处世之道,焉能不被杀呢?

这首七绝诗是引用唐代诗人胡曾的。人对黄祖杀害才子祢衡既愤慨又叹惜,诗劈头就谴责黄祖没有长者的气度和胸怀,只因年轻人几句狂言,便杀之而后快。表露了他对祢衡的同情和理解。祢衡既不愿做匍伏在皇权脚下的奴才,又不愿做文死谏似的封建愚忠,而是想凭借自己的文才去塑造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在《鹦鹉赋》一文中借鹦鹉的丰姿、性格,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鹦鹉的材质可比鸾凤。如今它离群丧侣,万里漂流,俯仰于笼槛之中,心中无限悲伤。祢衡以鹦鹉为题,处处契合自己的身世。从中我们体味到其表面是那样的桀骜不驯,而内心却异常痛苦,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祢衡形象的深刻性,不在于表现抑曹的思想倾向,而在于透过一个特殊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双重人格的普遍现象。

这首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不再是将历史现象叙述之后,有感而发,而另具特色:咏史成分极其概括,甚至只是点到历史陈迹。而将眼前的自然景物与历史的遗迹融为一体,仿佛自然的山光水色、雨丝斜阳也走进了历史,赋有了历史的情思。在祢衡之死上没有过多地倾注笔墨,却悲凉地写下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如今物是人非,只有浩荡的长江,无语东流,苍茫一片,染上一层凄凉的情调。诗人指斥黄祖杀祢衡的无情,化作了意象的图画,碧水无情。这首优秀的咏史诗增强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