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泸水》原文|译文|赏析
五月驱兵入不毛①,月明泸水瘴烟高②。
誓将雄略酬三顾③,岂惮征蛮七纵劳④。
【释词】
①不毛:毛,地面所生长的五谷、草木。不毛,即不毛之地,荒芜或未被开辟的地方。
②泸水:即金沙江。瘴烟: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腾致人疾病的气。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酬三顾:酬,报答。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④岂惮:岂,难道;惮,怕。
【赏析】
蜀汉因夷陵伐吴惨败,继而刘备病死,后主新立。时值元气大伤,百废待举之际,而南中数州发生叛乱。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深知,此次南中举事,若不果断处治,久之,既会给孙吴扩张野心造成侥幸心理,又会给曹魏留下可乘之机。更何况南方动乱,政局不稳,直接危及蜀汉的国泰民安。于是他一面派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联盟; 一面注视北边曹魏的动向,趁曹魏再次伐吴之机,断然发兵南征。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诗一开篇便把诸葛亮平定南中三郡之乱略去,而把焦距对准七擒孟获。就是说这首小诗的艺术构思不是平铺概述整个平定南中的全过程,而是选取了一个视点,以 “七擒孟获”形象地涵盖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战略思想和用兵方略。在此之前,诸葛亮已迅速地平息了益州、牂牁和越嶲三郡之乱,使永昌郡解围。并乘胜追击,盘江一战,南蛮渠魁孟获遭擒,至此南中叛乱基本荡平。但孟获并不心服,这样,会形成诸葛亮在则安、离则乱的局面。考虑到北伐要有一个安定的后方,于是诸葛亮释放孟获,以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换取诚服,求取长治久安。孟获逃回本洞,屯兵泸水之南。诸葛亮二擒、三擒孟获都是在泸水两岸展开的,而当时泸水被人视为畏途。土人曰: “目今炎天,毒聚泸水,日间甚热,毒气正发。有人渡水,必中其毒; 或饮此水,其人必死。” 马岱指挥兵士第一次渡泸水,“因见水浅,大半不下筏,只裸衣而过,半渡皆倒;急救傍岸,口鼻出血而死”。这便是南方山林湿热蒸郁的瘴气,薰人致命。当诸葛亮请教土人以后,才知“若要渡时,须待夜静水冷,毒气不起” 之时。这成与败被凝缩到了一句诗之中: “月明泸水瘴烟高。”
“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平定南中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十八年前在“隆中对策” 中,他就为刘备制定了 “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样一条以三分天下为基业、待机北伐求一统的基本方略。诸葛亮出山以后,始终不渝地坚持隆中路线,“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实践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方略的生动写照,也是他公忠体国,身体力行精神的再现。南中反叛,诸葛亮若派上将,授以治策,挥师南征,自己坐镇丞相府运筹帷幄,未尝不能决胜千里之外。然而,他却不顾朝臣的劝阻,以一国之望的辅国重臣之身,亲率士卒深入 “不毛之地,疫疠之乡”,历经艰险,达半年之久。这忠勤王事、身必躬行的精神,正如其向后主进表所言: “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泸水》这首诗是唐人胡曾所作,被小说家借用到情节之中。胡曾的咏史诗艺术成就在唐代并不出色,但以三国为题材的诗篇却不少,《三国演义》 直接引用和改写他的诗就有六首之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