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非关因果方为善,不为科名始读书”吾家世明经,苟不能上承家学,虽得科名不贵也》原文翻译|感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文】

古人云:“非关因果方为善,不为科名始读书。”吾家世明经,苟不能上承家学,虽得科名不贵也。

【译注】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为清梁章钜之父资政公(梁赞图)所书。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它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到明清,明经便作为贡生的别称。清代贡生别称“明经”。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苟:如果,假使。家学:包括以血缘家庭为单位的全部文化、技能及价值体系。

古人说:“非关因果方为善,不为科名始读书。”我们家贡生出生,如果不能师承家学,秉持这种不计功名的信念,即使考取功名也不值得崇尚。

清代黟县胡际瑶平生以不读书习儒为终身遗憾。他有三子,业商有成后,就命长子和三子习儒,令次子随他习商。这是他告诫儿子们的话。

辑自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人物·胡君春帆传》。

【感悟】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但是为善应该是出于善念不图报偿的自觉举动。做学问与做善事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掺杂功利性。古代读书人多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把修养身心成为君子作为学习的动机,而不是单纯地为入仕做官而读书。

【故事链接】

一次,胡雪岩到苏州办事,拿着阜康银票临时到永兴盛钱庄兑换20个元宝急用,谁知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平白无故地指责他手里的阜康银票没有信用。胡雪岩在这家钱庄无端受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下。

胡雪岩完全有这样的机会,他发现永兴盛在经营上有问题。永兴盛钱庄贪图重利,它虽然只有10万银子的本钱,可是却放出20多万的银票,这导致它在经营上存在很大的隐患。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胡雪岩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等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不倒也得倒了,而且一点痕迹都不留。

不过,胡雪岩最终还是决定放了永兴盛一马,没有去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他之所以放弃报复,主要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是这一手实在过于决绝,一招既出,永兴盛绝对没有一点生路;另一个考虑则是这样做很可能只是徒然搞垮永兴盛,自己却劳而无功。这样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胡雪岩也不愿意做。

胡雪岩下不得手,足见他所说的“将来总有见面的日子,要留下余地,为人不可太绝”,并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确确实实是这样去做的。

【延伸阅读】

明清徽州商人,有文化素养,有经济基础。他们能够认识到文化资源的价值,能够自觉用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品位和素养。在对待子弟门人方面,他们的文化意识更为强烈。在徽商看来,无论是儒是贾,学问都是不能够废弃的。黟县名医李声远,其家世代业商百年有余,他秉承先业昌明所学为义务终竟,名噪一时,尝训子培芳云:“医之精义尽在书,不达书理而欲成名医未之有也。”其子培芳于是发愤力学。黟县胡在乾教其子说:“读书非徒以取科名,当知作人为本。”这些文化观念无论对自身发展还是对后人的培养,无疑起了极其积极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不少徽商开始自觉地对后辈进行实学(如数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在理学教育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些教育无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