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业唯商最苦辛,半生饥饱几曾经;荒郊石枕常为寝,背负风霜拨雪行》原文翻译|感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文】

四业唯商最苦辛,半生饥饱几曾经;荒郊石枕常为寝,背负风霜拨雪行。

【译注】

士、农、工、商4种职业中只有商人最辛苦,半辈子里记不清多少次忍饥挨饿,多少次在荒郊野外以石为枕和衣就寝,多少次风餐露宿冒雪行进。

辑自《客商一览醒迷》《悲商歌》。

【感悟】

许多徽商长年漂泊在外,在寻求生路的过程中,过着“四海为家任去留,也无春夏也无秋”的生活,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徽商不分春夏秋冬奔走异乡的辛劳,他人很难体会。因此,如果说商人赚取的白银是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换来的,并不为过。

【故事链接】

清代歙县鲍志道,早年由于家境贫寒,11岁时便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出门时鲍志道两手空空,母亲便从箱柜底拿出了一直珍藏着的鲍志道婴儿时的襁褓。将襁褓的虎头帽上镶嵌的一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让鲍志道携带着去创业。鲍志道心中悲苦,郑重地将这一文钱收在内衣夹层口袋中,决心不让母亲失望。鲍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来到江西鄱阳,路途的辛苦自不必言。到达鄱阳后,他一面帮助别人打工,一面学习会计。学成会计后,他积攒了一些钱,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利用积累的钱开始做小本生意。为找到更佳的市场,他又从金华来到扬州,后来又从扬州转徙湖北,不断地奔波忙碌,然而始终没有找到立足之地。

20岁的时候,鲍志道再次来到扬州。这时,一位在扬州的歙县大盐商急需招聘一位经理,要求人能够吃苦耐劳、精于核算。鲍志道抓住良机,前去应聘。初次面试后,大盐商命伙计给每一位应聘者一碗馄饨,算是犒劳。吃完后,大盐商让每位回去准备第二天的考试。谁料想,次日盐商出了这样几道题:请回答昨天你所吃的馄饨共有几只?有几种馅?每种馅分别有几只?应聘者被这种稀奇古怪的题目弄得瞠目结舌,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后悔不迭。然而鲍志道凭他10年从商的经验,料到那碗馄饨很不寻常,因此他对那碗馄饨做了仔细观察。这时候应答这几道题,自然得心应手。最终他得到了聘用。后来,由于他踏实肯干,业务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他凭借超群的经商才华,使盐商的经营很有起色,他自己也有了丰厚报酬。经过几年的积累,有了经济基础后,鲍志道便辞去了职务,开始独立在扬州业盐。由于他已经积累了不少业盐经验,加上精明干练,很快就发家致富。

【延伸阅读】

商人的思想意识与商业经营环境的影响也有着相应关系。商人外出经营不仅千辛万苦,客观上的生活环境也令商人缺少安全感,更何况还需要对经营途中骗子、盗贼的觊觎加以提防。明清各类商书中多处可见著述者对经商不易之感叹。《士商类要·买卖机关》告诫说:“铜铁忌藏箱篑,重物莫裹包囊”,“有物不可离房,无事切宜戒步”,“客商慎勿妆束,童稚戒饰金银”,“天未大明休起早,日终西坠便湾船”,并再三强调“不论陆路、水行,俱看东方发白,方可开船、离店。若东方冥暗,全无曙色,寒鸡虽鸣,尚属半夜,若急促解缆、陆行,恐坠奸人劫夺之害,不可不慎。至于日将西坠,便择地、湾船投宿。俗云‘投早不投晚,耽迟莫耽错’也”,强调“逢人不令露帛”,以免“被人瞧见,致起歹心,丧命倾财”。类似警示之语,在《客商一览醒迷》及《商贾便览》等商书中,多处可见,意在提醒人们在经商途中,辛苦之余,要谨慎从事,倍加小心。这些警示之语反映出当时的经商环境缺少安全感,也是商人经商经验的总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