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异时裂券,孰若不纳券之为愈乎!》原文翻译|感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原文】

与其异时裂券,孰若不纳券之为愈乎!

【译注】

异时:以后;他时。裂:撕毁。孰若: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诘语气。孰:谁。若:比。纳:接受。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愈:较好,胜过。

与其到时候撕毁借据,还不如现在不立借据更好啊!

黄应宣,歙州竦塘人。一次,一同乡急需用钱,上门请求接济,并出具借据,黄应宣很高兴地拿出钱来交给那人,但坚持不立借据。那人疑惑不解,黄应宣作如上回答。

辑自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感悟】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应该是一个大度的慈善家。道家老子说过:“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思是说,圣人拿着借据却从不会向欠债的人索债。有德行的人手执借据,从不逼索,施德不求回报,得理能让人;没有德行的人手执借据,严厉刻薄地追讨债务。企业家不但要会赚钱,会经营企业,更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崇高的道德追求,以高尚的人格示人。

【故事链接】

清代汪拱乾在致富后依然克勤克俭,并且还常常告诫几个儿子不得铺张浪费、不得追求奢华,但是对外人却是不同的态度。比如有人来借钱,他总是别人借多少就给多少,让其满意而去。汪拱乾总是借给别人钱,也不急着找人家要债,因此日积月累,本钱利息加在一起就高得吓人。

债务高了,欠债的人可能就有无法偿还的难处。一天,几个儿子私下商量说:“当年陶朱公范蠡经商致富,但他却做到能够聚财又能散财,没有招致别人怨恨,因此直到今天人们对他依然交口称赞。现在父亲聚敛这么多钱,却不知散财,恐怕即使借给别人钱、帮了人家忙,反而还会遭人嫉恨。”

话传到汪拱乾耳朵里,于是他召集儿子,对他们说:“其实我早就有散财的念头了,只是担心你们不理解我,不愿照我的话去做罢了,因此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现在你们说出来了,正合我心意,真不愧是我的儿子啊!”说完,汪拱乾就从箱子里把几千张债券字据全部拿了出来,然后把那些欠债人都召集来,当着他们的面焚烧干净。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即都匍匐拜倒在地,个个口里称颂“活菩萨”。汪家的义名从此远扬,普遍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他的几个儿子也个个争气,都能独自经营,富裕家财一直延传至子孙后代。后来大江南北开当铺的或是经营木业、布业的,汪姓最多,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汪拱乾的后代。

【延伸阅读】

明代休宁许竹斋经商,积聚很多财物,能够周济别人,非分之财从不苟取。见到有人生活有困难,总是想着帮忙。明代歙县许邻溪专门赈济穷人,对于来向他借钱的人,从不说自己没有钱,也从不问对方什么时候偿还。有的徽商乐施不倦,以致到了破产的地步也毫无悔色。明代婺源李廷玑,“凡盐户有欠货者,怜其贫而毁其券,故感恩之家皆祀之。于是贾渐落,罄囊东归矣”。“焚券”之义举在徽商中十分流行。明代歙县许明大“挟资游吴、楚、燕、赵间”,民间缺衣少食的人,纷纷向他借钱,许明大奉行义大于利的原则,每每慷慨相助。遇到饥荒之年,欠钱的人甚至争相要把自己的子女给他作为回报,这时候许明大说:“我怎么能够因为一点点钱就割人之爱呢?”于是就把债券取出,当众焚烧,以此表明自己不会再索要那些债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