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瑞栋《玄奘在瓜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勇士出征没有鲜花和掌声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述这个故事的小说《西游记》更是被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尤其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电视上播出以后,唐僧取经的故事可以说是风靡全球。

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唐僧是受唐太宗的派遣去西天取经的,出发的那一天,唐太宗率百官送出长安城外,动身之前封唐僧为“御弟”,赐雅号“三藏”,并赐以银走马、紫金钵盂、锦裥异宝袈裟、九环锡杖,发给他相当于现在出国护照的通关文牒,盖上了通行宝印,还送了两名长行侍者路上侍奉他,那场面是何等的风光啊!可惜唐王派的两名侍者出了长安不远就被妖魔吃掉了,唐僧得到了神仙太白金星的救助脱险。随后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保驾,又有观音菩萨等神仙暗中相助,一路上虽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却都有惊无险,终于到达西天,见到了如来佛,取回了真经。

小说和电视剧中的唐僧一点也不可爱,是一个是非不分、人妖颠倒的糊涂虫,一见到妖怪就两腿发软的胆小鬼,全靠徒弟保命的可怜虫。对他忠心耿耿的孙悟空,动不动就念起紧箍咒,将他折腾的死去活来。正如近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在一首诗中所说,唐僧是“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紧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因此恨不得要“千刀当剐唐僧肉”,确实是一个让人可怜又可恨的家伙。

小说和电视剧中的唐僧,出身高贵,父亲陈光蕊是新科状元,母亲殷温娇是当朝宰相殷开山之女。而真实的唐僧出身远没有这么高贵,更没有这么幸运和风光,他也不像故事里的唐僧那么糊涂和窝囊。而是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人物,他不仅是我国和南亚各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国际上学术界一致公认的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的宗教哲学理论家。他从印度回国以后,唐太宗要他还俗做官,被他坚决拒绝了,唐太宗只好让他先将周游各国的见闻写出来才允许他翻译他所带回来的佛经。为此由他口述,他的门徒辨机记录而成的世界名著一《大唐西域记》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十二卷的遑遑巨著翔实地记载了玄奘十七年旅行中所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物产等等。成为了研究中亚和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工作的重要资料,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近现代的考古学者,更是依据这部书的记载,把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的古寺、阿旃陀的石窟、那烂陀寺的遗址都一一发掘出来了,所以印度人民也一直把玄奘当作“圣人”,一位印度学者评价玄奘说:如果“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古代的历史还会是漆黑一片,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佛陀(释迦牟尼)是印度人”;另一位印度学者也说:“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之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他是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多次感叹道:“我们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的印度历史一片漆黑,玄奘是唯一的光亮。”

唐僧本姓陈名祎,出家后取法名玄奘。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出生于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玄奘出生年月,史书没有记载,他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却有四种说法,大部分史学家认为玄奘享年65岁,按中国的习惯虚岁计年,由此推定他出生于公元600年),虽说也是个官宦人家,但他的父亲陈慧只做过江陵(在今湖北省)县令这么个七品芝麻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就回家过着一面种田,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母亲姓宋(不姓殷),在玄奘四岁时便去世了。玄奘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最小,在父亲的薰陶之下,玄奘自幼就好学不倦。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兴旺发达的时期,玄奘一家都信仰佛教,他的二哥陈素早已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玄奘十岁那年,父亲也因病去世了,二哥把他带到了洛阳,玄奘常跟着二哥去听高僧的讲经说法,于是就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当时,出家当和尚是要经过政府有关机关的考选,获得准许发给度牒(证书)才行,私自出家,法律上是不允许的。玄奘十三岁那年,隋炀帝派大理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郑善果到洛阳来选度二十七名和尚,而报名的有好几百人,玄奘因年龄太小,连报名的资格也没有。但他不甘心,每天跑到衙门口徘徊张望,终于被郑善果发现,就好奇的问他干什么?他说想出家当和尚,郑善果说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玄奘不慌不忙的说:“希望继承如来的事业,发扬佛教的理论”。这个回答得到郑善果的赞赏,破格录取了他。郑善果还对同僚说:“这个孩子来日必定成为佛门有作为的人物,可惜我与诸公老了,不能亲眼看见了。”

玄奘在净土寺当了小和尚。在他十八岁那年,因为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大乱,东都洛阳已成战场,混乱不堪。他和二哥到了长安,这时唐朝初建,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正忙于争夺政权,长安城内连一个开讲佛经的场所也没有,因为战乱,许多高僧都去了交通闭塞但相对平静的四川,玄奘和二哥商量说:“长安没有法事,不能在此虚度时光,咱们也去四川求学吧”,他二哥同意了,俩人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来到四川成都,在那里的空慧寺拜高僧道基、宝暹等为师专心致志的研究佛经。两三年问,他已精研了佛学的重要经典。玄奘是一个求知欲极强的人,在四川已经不能满足他求知的欲望了,可是他二哥不想离开富庶平静的成都,又不愿玄奘离开自己,所以不同意他外出,他只好偷偷和商人结伴乘船出三峡到了湖北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天皇寺開讲《摄论》、《毗昙》,深受欢迎。半年后他又北上河南、河北等地,一面求学,一面讲学,虚心向大师们请教。十多年间,玄奘在国内遍访名师益友,质疑问难,精通了很多佛教的重要典籍,最后又到了长安,这时,他已是个很有名气的佛学大师了。

那时,佛教流派众多,佛经版本也很杂乱。对于学而不倦的玄奘来说,他的学问愈高深,心中的疑问也就愈多,为了弄清佛教的教理,他产生了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法的念头。当时新建立的唐朝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北方的东突厥大兵压境,虎视眈眈;西北方的西突厥统治着西域和中亚各国,也时时有入侵的危胁,因此唐朝政府不许人们随意流动,出关越境,必须向政府申请,取得“过所”(护照)才行。玄奘约了几个同伴上表向朝廷申请,但没有得到批准,同伴们都打了退堂鼓,只有他毫不灰心,一面努力学习中亚和印度各国的语言文字,一面等待时机。

这个机会终于让他等到了。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也有学者认为是贞观元年八月,长安一带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朝廷下诏:“允许所有人可以外出到有粮食的地方找饭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恰好有一个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和尚孝达,在长安学《涅槃经》,准备返乡,二十九岁的玄奘便和他结伴混在灾民当中,出了长安城。

这时的玄奘,不仅没有骑什么白龙马,而是背着一个竹篓,徒步而行的,完全是一付云游僧的模样。玄奘在秦州和孝达分手后,又与人结伴经过兰州到达凉州。由于他当时已是国内有名的高僧,当地的佛门弟子和信徒们请他讲经说法,在凉州停留了一个多月。当时凉州是河西的大都会、东西的交通要道、唐朝西边的重要城镇,西域各国的商队来往络绎不绝。闻知玄奘的名声,回国后向本国国王报告,所以玄奘要去印度取经求法的壮举,已经是到处传开了。于是,就有人向凉州都督举报说:“有个从长安来的和尚,准备去西国,不知什么目的?”当时镇守凉州的都督是唐朝开国名将李大亮,他是一个非常忠于职守的人,严格奉行着朝廷“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的敕令。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大吃一惊,立即派人找到玄奘,问他要去那里?玄奘也不隐瞒,说自己要西去求法。李大亮立刻逼令他东还长安,好在当时并没有将他抓起来押送回长安,而是要他自已返回。当地的宗教领袖慧威法师,同情并赞赏玄奘求法的志向,暗中叫两个徒弟护送他西行,这时的玄奘已经是一个企图偷越国境的罪犯了,从此他不敢白天公开行走,只能昼伏夜行,来到瓜州,就是今天的瓜州县锁阳城。

瓜州那时已是边境地区,因为当时信息的传递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快捷,玄奘要偷越边境前往印度的消息并没有传到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佛教信徒,听说有个高僧从长安来到瓜州,并不知道他西行的真正目的,所以对他十分热情,“供事殷厚”。玄奘到瓜州以后,暗地里打问西行的路径。当时从瓜州往西域,有南北两条路径。南道由瓜州西越敦煌,沿阿尔金山,经新疆若羌(古鄯善)、和田(古于阗)折向西北到莎车,翻越葱岭,进人中亚。北道从瓜州向西北到新疆哈密(古伊吾)、吐鲁番(古高昌),沿天山南道西行,经库车(古龟兹)、由疏勒度葱岭进人中亚,西南行到厨宾(今克什米尔),再向南就是当时的北印度了。因为北道相对安全一些,所以商队大都走北道,玄奘也决定走北道。他听人说,出瓜州城往北五十多里有条瓠芦河,上窄下宽,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河上便是玉门关(玉门关的具体位置目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最早是清代学者陶葆廉在他的《辛卯侍行记》一书中认为唐玉门关在布隆吉乡的双塔堡,这个观点为后世许多学者所认同;1942年学者劳干来安西、敦煌考察,认为唐玉门关在今小宛的破城子,县文物保护局局长李宏伟在他撰写的《中国之最话瓜州》一书中认为今锁阳城镇的破城子就是唐玉门关;1996年,学者李正宇来瓜州考察,根据笔者提供的信息,并经实地考察后,撰写发表了《新玉门关考》一文,认为原桥子乡马圈村故城是唐玉门关。笔者赞同李先生的观点。),玉门关为北去必经之路,关外西北又有五烽,都有重兵把守,各相去有百里,中途没有水草,只在烽火台附近才有。五烽之外,就是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又叫沙河,就是今天哈密和瓜州之间的大戈壁),过了莫贺延碛才是伊吾国境。那个时候,没有正规的道路,所谓的路只是一些马踏人踩过的痕迹,没有熟悉路径的人带路,根本走不过去。玄奘听了是又愁又急,不知该怎么办?从凉州送他来的两个小和尚,一个去了敦煌,一个身体不好被他打发回了凉州。他从凉州骑来的马也病死了,玄奘更是不知所措,干着急想不出好办法。一个多月过去了,就在这左右为难之际,凉州追捕他的牒文(通缉令)也到了瓜州。州官吏李昌,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接到牒文,心里怀疑牒文上要捉拿的“僧玄奘”可能就是从长安来的这位高僧,便拿着牒文私下找到玄奘问是不是他?玄奘吱吱唔唔不敢承认。李昌说:“你必须说实话,要真的是,我会帮你。”玄奘这才说出他的真实目的。李昌听了,十分赞赏说:“师父真是了不起,现在我把这个文牒毁掉。就当没这回事。”说罢,当着玄奘的面将通缉令撕毁,又嘱咐他早点动身,以免夜长梦多,再有新的变故。于是,玄奘买了一匹马,准备启程,可是找不到响导,没人领路,玉门关怎么过,前面的路又怎么走?玄奘为找不到响导着急上火,在他停留的寺院(锁阳城东的塔儿寺)里给弥勒佛像磕头祈求佛祖显灵帮助,这天夜里,寺内有个叫达磨的胡僧梦见玄奘法师坐着一个莲花向西而去,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给玄奘,玄奘听了心中暗喜,认为这是能西行的好兆头,但他嘴上还是说:“梦是虚的,那能当真。”当他再次到弥勒像前求告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胡人(定居在瓜州的西域少数民族)也来拜佛。他盯着玄奘绕着他转了两三圈。玄奘感到奇怪,问他要干什么,年轻胡人说他叫石槃陀,看师父是个外来的高僧,想拜师父为师。玄奘为他受了五戒。石槃陀高高兴兴的走了,不一会,拿来了很多饼和瓜果送给玄奘。玄奘看他人很机灵又恭顺,就将西行求法的事告诉了他,提出想请他带路过玉门关和五烽,没想到石槃陀很痛快的就答应了,这可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玄奘非常高兴,立刻也给石槃陀买了一匹马和行装。约好明日黄昏时在城外红柳林里会合,等天黑以后动身。因为这个石槃陀是胡人,唐代大文豪颜师古在其《汉书·西域传》“乌孙国”条下注中就曾称:“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石槃陀既受戒于玄奘,成了佛门弟子,即是胡僧,“胡僧”与猴子的别称“猢狲”音相近,又因为他姓石,后来竟被演化成那个从石头中蹦出来的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这就是有人写文章说“孙悟空的老家在瓜州”的原故。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第二天黄昏后,玄奘来到约定的地点,过了一会,石槃陀领着一个骑着一匹又老又瘦的枣红马的老胡人来到玄奘跟前,玄奘见了心里有些不高兴,石槃陀解释说:“这个老人非常熟悉去西域的路,往返伊吾有三十多次了,和他一起来,就是请他介绍一下路上的情况。”老胡人说:“西去的路途非常遙远,一眼望不见边的沙河更是无比凶险,又有干热妖风,遇上就难逃活命。成群结队的商人们还时常会迷失了路,何况师父你单身一人,还是不要冒这个险,白白送了性命。”玄奘说:“我发誓西行求法,不到婆罗门国(印度),决不东退一步;就是死在中途,也决不后悔。”老翁见玄奘态度如此坚决,也深受感动,就对玄奘说:“你一定要西行,你的这匹马可是不行,别看它肥肥胖胖,它没有上过长路,根本过不了莫贺延碛,你要去就骑我的这匹马去吧,你可不要小看了它,它往返伊吾有十五趟了,是个识途的老马。”玄奘在长安临行前曾找有名的算卦先生何弘达算过一卦,算卦先生说:“按卦上的情景看,法师此行能够成功,去的时候好像是骑着一匹枣红瘦马,漆鞍桥前面包着铁。”眼前这位老胡人的马和马鞍与算卦先生说的一模一样。就高高兴兴和他交换了马匹。如今,在瓜州东千佛洞和榆林窟的壁画中有早于小说《西游记》三百多年的几幅《唐僧取经图》,图中唐僧骑的就是那匹枣红马。

天黑以后,玄奘和石槃陀开始上路,三更时分,他们来到瓠芦河边,远远可以看见玉门关的灯光,他们不敢从关口渡过,而是在河的上游选了一个比较窄的地方,两岸有一丈多宽,河岸边长着胡杨树,石槃陀砍了胡杨搭桥,又在上面铺上草和沙土,牵着马过了河。这时,两个人也累了,就卸下马身上驮的行装休息。因为顺利过了瓠芦河和玉门关,玄奘很兴奋没有睡意,坐在那儿计划着明天的路程。

二、壮志凌云踏平坎坷成大道

行前老胡人的话丝毫没有动摇玄奘的信念,但却吓破了石槃陀的胆,他出于一时的冲动,冒然答应了送玄奘过玉门关和五烽,老胡人的一番话,让他越想越害怕,路途上的艰难,王法的森严,就是徼幸路上能躲过鬼魅热风,万一被守军发现,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要连累家人。他越想越害怕和后悔,又想着玄奘“不到婆罗门国,决不东退一步”的决心,知道自己无法说服玄奘返回瓜州,便起了杀心。

不一会,石槃陀突然拔刀而起,轻手轻脚走向玄奘,玄奘见此情景,知道他起了歹心。这个石槃陀头上可没有金紧箍,玄奘自然也没有紧箍咒可念,他眼睛直盯着石槃陀,嘴里不住的默念着观世音菩萨保佑,而石槃陀见玄奘有了防备,只好又退回去睡下。天快亮时,玄奘叫起了石槃陀,准备动身。石槃陀央告说:“弟子想此去路途遥远又危险,只有五烽下才有水草,又只能夜间到烽下偷水,一旦被发现就没命了,不如回去过个安稳日子吧。”玄奘自然不肯答应。石槃陀亮出刀子逼玄奘走在前面,玄奘怕他在背后下黑手,不肯在前,石槃陀在前面勉勉强强走了几里,又停下脚步说:“弟子不能随师父去,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拖累大,王法又不可冒犯。”玄奘见他执意不肯去,只好放他回去。石槃陀又说:“师父你一定走不过去,万一被官兵捉住把弟子供出来怎么办?”玄奘赌咒发誓说:“即便是被捉,把我剁成肉泥也决不牵连你。”石槃陀这才罢休。玄奘将买给他骑的马送给他,说了些感谢的话,这才相别而去。

和石槃陀分手后,玄奘开始了他西行求法路上唯一的一段独行路。他从长安出来到秦州(天水)有和尚孝达相伴,从秦州经金城(兰州)到凉州(武威)也是与人结伴而行,从凉州到瓜州有慧威法师的两个徒弟护送,到了伊吾以后更是有高昌王麴文泰派的随从护送。所以对于眼前的玄奘来说,这是一段前途渺茫,九死一生的艰难旅程。可以说唐僧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绝大部分都体现在这一段路上了。他孤身一人,骑着那匹又老又瘦的枣红马,踏上茫茫无边的沙漠戈壁,没有路,只能循着散落在地上的死人、死马的白骨和驼马粪一步步摸索着前行。远处沙漠戈壁上不时闪现出希奇古怪的幻影,有时像成队的军队在沙丘问忽隐忽现,有时又像驮着货物的商队忽聚忽散,远远望去十分清晰,渐渐近了,又变得模糊起来,忽然就又不见了。这其实是瓜州夏秋季节戈壁上常见的蜃影,也叫海市蜃楼。第一次见到这种现象的玄奘,以为是妖魔作怪。不过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并不觉得有多么可怕。这一天,他走了有八十多里,来到了第一烽(因为唐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尚不确定,所以第一烽的具体位置目前也还有争议。西北师大的李并成先生曾认为第一烽在瓜州县城北面的石板墩;敦煌研究院的李正宇先生则认为第一烽在今瓜州县城西四工的垒墩子;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在县城西北的白墩子)。他怕被守烽的士兵发现,藏在一条沙沟里,等到天黑才悄悄溜到烽西的水泉边,刚从马上取下皮袋准备装水,忽然一支箭飕的射来,差一点就射中他的膝盖,紧接着又是一箭射来,他知道已被发现。就赶紧大声喊道:“我是从京城来的和尚,请不要射我”,说着拉着马走近烽火台。守烽的士兵开门出来,一看果然是个和尚,就带他去见守烽的长官一校尉王祥。王祥让手下的人点亮火把看了玄奘一眼说:“不是我们河西的僧人,真是京城来的”。接下来就问玄奘的来意,玄奘也不隐瞒,反问道;“校尉难道没有从凉州来的人口中听说有个叫玄奘的和尚要到婆罗门国去求法?”王祥回答说:“我听说这个玄奘法师已经往东返回了,怎么会到这里来?”玄奘取出自已的度牒,王祥这才相信眼前这个和尚就是玄奘,但他也认为“西路艰远,法师孤身一人是绝对闯不出去的。现在我也不问你偷越边关的罪,弟子是敦煌人,我想送师父去敦煌,敦煌有个张皎法师,是个敬贤崇德之人,一定会喜欢法师,法师可以在那里讲经说法”。玄奘很干脆的回绝道:“我的老家东都洛阳,自小内心向慕佛法,两京知法的高僧,吴蜀精通一部佛经的大德,我都向他们求教过了。不仅如此,我还和他们对坐讲经论道,我玄奘也称得上是一代大师了。如果只是为了过好日子,抬高自已的名声,在那里难道不如您的老家敦煌?只是恨佛法经有不周、义有所缺,这才不顾性命,不畏艰险,誓往西天寻求周全的佛法。您不仅不支持和鼓励我,反而劝我退还,和众世人一样糊里糊涂到死吗?如果您一定要拘留我,任凭您怎么处罚,我玄奘绝不东移一步”。王祥面对玄奘自称弟子,因此有理由相信,王祥一定也是一个佛教的信徒,所以当他听了玄奘讲清西去求法的目的和决心之后,深受感动,当即安排让玄奘休息,答应明天送他一段路,并指示道路。第二天一大早,招待玄奘吃过饭,又让士兵给玄奘备足了干粮和水,亲自送出十多里地,给他指了一条直通第四烽的路,说“那里守烽的校尉王伯陇也是个有善心之人,而且是弟子的本家,到那里可以说明是弟子让师父去的”,王祥流着泪和玄奘分了手。

当天夜里,到了第四烽(就是今柳园西北的大泉),玄奘怕受到为难,就想偷偷取水而过,不料又被发现,只好和王伯陇见了面,说明了来意,王伯陇果然高高兴兴的留玄奘休息。第二天又为玄奘换了一个盛水的大皮袋,并送了一些马料。告诉玄奘不要从第五烽经过,第五烽守烽的校尉脾气暴躁,怕对师父有不好的举动。然后给玄奘指了一条路,说“从此前去一百多里,有个野马泉,可以在那里取水”(这个野马泉,根据我多年的考察,就是现今大泉西北的芦苇井,这也得到一些专家们的认同)。

和王伯陇分别以后,玄奘就进入了号称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古人称之为沙河。这里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没有水草(这是古人夸大其词的说法,据我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时的考察,这一带一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飞禽有金雕、渡鸦、沙鸡等十多种,走兽有野驴、野马、盘羊、北山羊、鹅喉羚、跳鼠等数十种。生长着旱生、超旱生植物三十多种。现为《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片保护区),能够看到的只有自己孤零零的身影。他走了一百多里,因为起风刮起了沙尘,路也走丢了,没能找到野马泉。更糟糕的是,在他想喝水时,也许是王伯陇好心给他换的大水袋太沉了,没有抓牢掉到了地上,袋子里的水全洒光了。这可让玄奘傻了眼,没有水,八百里的沙河怎么过?前面的路又不知在何方?他想回到第四烽去取水,掉转马头走了有十多里,想起了自己立过的誓言“不到天竺(印度)决不东归一步”,而今,“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求生”。于是,又掉轉马头坚定的向着西北方向走去。夜晚的戈壁滩上一片苍茫,闪闪的鬼(磷)火,就像天上的繁星。到了白天,大漠的狂风裹着沙尘,像是飘洒着沙雨。玄奘虽然心里无所畏惧,但连续四夜五天,人和马滴水未进,先是口干舌燥,后来浑身像是被火烘烤于了似的,眼睛也睁不开了,马也走不动了,玄奘躺在沙滩里,闭着眼睛默念观音,祷告说:“菩萨啊!玄奘此行不求财利,不图名誉,只为了求得无上正法。菩萨您慈念众生,以救苦为务,我现在已经苦到这种程度,难道您还不知道吗?”玄奘不停的这样祷告,靠着信仰的力量支撑着。第五天夜半,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浑身就像浇了一盆凉水,立刻觉得心清目明有了精神,马也能站起来了,他牵着马挣扎着往前走了十几里,正是这匹又老又瘦的识途老马在这关键时刻体现了它的作用,它突然挣扎着要朝另一个方向走,玄奘这时已经没有力气把马拽过来了,只能任由马拖着走了一程,奇迹出现了,忽见眼前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和一汪甘澄镜澈的清泉。这让玄奘喜出望外,他和马扑到泉边,美美的喝了一气,总算是死里逃生。玄奘感到这片草地和清泉都是菩萨显灵来搭救他的,这更坚定了他西去求法的信念。

玄奘在这个泉边休息了两天,装满了水袋,拔了一捆青草,才又精神抖擞的继续向西北前进。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了莫贺延碛,来到了伊吾国。

由高昌国王麴文泰派人把他接到高昌,由于麴文泰的一再挽留,玄奘在高昌停留了一个多月,麴文泰要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不放他西行,玄奘绝食相抗,一连三天,水米不进,终于逼的麴文泰同意放他走。启程时,麴文泰为他剃度了四个小和尚,作为伴随,配备了三十匹马,二十五个随从护送他。准备了足够用二十年的金银和物品。还派了殿中侍御史欢信带着晋见的礼物,陪他去见西突厥叶护可汗,请可汗支持。另外又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二十四国国王的信各附大绫(丝绸)一匹作为礼品,请求在玄奘路过时给予照顾,考虑的是多么的周到。所以说,后来的路程上,玄奘虽然也经受了无数的风险,但和过五关,度沙碛比起来,已经是算不得什么了。

莫贺延碛大沙漠是玄奘西行途中最困难的里程,所经历的危难,在他晚年回忆起时犹感叹“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叙”,正是瓜州这段经历让玄奘感到刻骨铭心,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在瓜州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如州吏李昌、刺史独孤达(当年李昌敢于在玄奘面前撕毁文牒,说不定也是得到了独孤达默许的,不然李昌不会有那么大的胆)、老胡人、王祥、王伯陇,还有石槃陀,虽说石槃陀送玄奘过了瓠芦河和玉门关以后反悔,并想加害玄奘,但他毕竟帮助玄奘成功的偷度了玉门关和瓠芦河,迈出了西行求法最关键的一步,还引见了老胡人,应该说功不可没。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玄奘才得以完成他的史无前例的壮举。

(本文荣获“绚丽丝路·魅力文博”征文优秀奖)

宁瑞栋安徽巢湖市人,高级蓄牧师。致力于瓜州历史地理的探讨与研究,现任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近年协助县文物局完成锁阳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编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