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袄》杨永东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我喜欢红色,特别是大红色。红色具有热情、积极乐观、真诚主动的象征,在我看来,红色还具有淳朴善良、美丽端正的符号。

随着年代的久远,有些记忆越来越模糊,有些记忆却越来越清晰。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随着父母来到黑龙江一个偏僻山区农村下放劳动,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吐口吐沫就会马上结冰。在这里下放的干部家里,每年入冬前,除了队里发一马车木材以供生活取暖外,剩下的引火材料就需要自己解决了。当时我父亲被打成“黑帮”、“日本特务”,不许回家,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四人生活,她白天除了劳动,晚上还要经常开会,家里的主要劳动就要靠哥哥了,他经常要到山里去砍些柴火来弥补家里取暖木材的不足,而我就要经常到山边去拣些枯草、木枝用以引火,那年我九岁。

我家住在村口,房子的后面是条河,河上有座桥, 当地人叫它“幸福桥”,河对面就是座大山,山脚下有许多枯树枝,我经常来这里捡拾柴火。记得那是个冬末的正午,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拿根草绳,来到山脚下准备捡点柴火。远远地看见枯枝丛中有一团红色的东西在动,走近一看,是一个穿着大红棉袄的女孩子在捡柴火,她穿条黑色的免裆棉裤,腰上系根草绳子,一顶宽大的黑色棉帽遮住了她大半张脸。她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农家女孩,她身材很瘦,皮肤有点黑,我觉得她长得一点也不好看,但眼睛很大,睫毛也很长,脸颊冻得红扑扑的,她十四五岁左右的样子。她把我叫了过去,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很严肃地告诉我:别去山里面,山里有狼。可能是看到我有些害怕的样子,就笑呵呵地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觉得她的声音特别好听。她拉着我坐在地上,开始问我是谁家的小孩、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一些问题。我特别不想告诉她我家的成分。好在她没有再继续问下去。她问了我许多有关北京的事。具体什么事情,现在我也记不清了。过了一会儿,她看着我说:你去过天安门吗?我说,我去过很多次。她往我身边挪了挪,说,她没有去过北京,最远去过佳木斯。又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牛奶糖吗?牛奶糖在当地当时可是个稀罕物,我当时兜里就有一块牛奶糖,我狡黠地说,没有。她从她的兜里掏出一块牛奶糖,告诉我,这是个下放干部给她的。她剥开紙,自己咬了一口,把剩下的半块塞进了我的嘴里。当时,我觉得这是我吃过最甜的糖。

东北冬季的天色,在三、四点左右就已经昏暗下来了,她把她捡拾的柴火分了一大捆和一小捆,把小捆的柴火用绳子绑好帮我背在背上,像姐姐拉着弟弟一样把我送到了我家门口,然后把她背着的大捆柴火给了我,自己背着小捆的走了……

在以后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我经常能见到她,她依旧穿着那件大红棉袄,拿着草绳和镰刀,走过幸福桥去砍柴火,而且每次看见我,她都会笑眯眯地主动和我打招呼,我忽然发现,她的脸颊上原来还长着一对酒窝,特别是笑起来的时候特别灿烂,我开始觉得她长得并不难看了。

在春天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再加上我父亲的历史问题,我们全家被转移到了湖北的一个五七干校继续生活。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但她那身红棉袄却深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