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二题》清辉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教师的称谓

在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和尊师传统的国度,从古代以来,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很多。

“教师”一词最早见于《学记》一文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人称“教师”为“师”是与军队有关的。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的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兴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那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学习射箭、驾驭战车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学校教师都是高级军官担任的,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文官任教的逐渐多了起来,教师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于是就有了“教师”的称谓。

“西席”一词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面向东坐,设几。故师曰西席”。后来便称塾师为西席,西席又别称为西宾、讲席。柳宗元写道:“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了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一文。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时人尊称蒋维东为“山长”,自此以后,山中设立的书院的主讲老师都被称为“山长”。

“师长”也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里写道:“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杨国先生全集》卷三十九里有“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己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如今人们仍旧常常说“为人师长”,也是指的教师。

“老师”一词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曾写道:“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先生”的称谓原本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中有:“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解为:“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中有:“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但是到了今天,“先生”一词已发展成泛指对男士的尊称了。

妙评诸葛亮的数字联

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逝世以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了一副副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联中,读来深感独具匠心。

南阳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对联是这样写的: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对联的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的武侯祠里也有一副对联,高度赞颂了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績: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还有一副赞扬诸葛亮的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此联仅用了短短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才高智绝。“两表”是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是指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该文中诸葛亮曾有过“天下三分”的预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