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那里有我的精神高地》石红许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在燕赵大地,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邢台,三千多年厚重的人文积淀,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世人瞩目的文化,先商文明起源地、中国白瓷发祥地、中国古代科技圣人郭守敬故里等,还孕育出了一座全国文学界屈指可数的散文高地——《散文百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管),耸立在太行山脉中段东麓,引领着新世纪全国散文的走向。

严格地说,没有经过投稿磨砺的作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作家的成长,大都离不开杂志的培养、扶持。大致梳理了一下,我前前后后竟也有长长短短十来篇散文发表在《散文百家》上:《途次石塘》(三篇)、《街头卖笛人》《彩虹桥遗梦》《把耳朵交给母语》《永不湮没的城池》《大美牡丹》《散文倡导“百家”》《叩土问土》……并且,《街头卖笛人》《把耳朵交给母语》《叩土问土》分别被多家杂志、选本以及与中高考相关的试卷、辅导教材等选载,《把耳朵交给母语》(或被改成《母语》)就被《读者》《散文选刊》《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新中国散文典藏》等选载,尤其是还被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多地中高考复习资料选入试卷。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母语》被选作广东省肇庆市2010年中考语文毕业试卷。哪怕这些成绩的取得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都得深深地道一声:感谢《散文百家》多年的默默滋润、培养。

走上写散文的路,是《散文百家》树立的信心。接触《散文百家》很早,那时在县报当记者,县城五一路邮电局报刊零售点上有买,偶尔也会投稿过去,虽屡屡石沉大海,却锲而不舍,我最初的散文只限于在报纸上发表。调到市文联后,散文再满足于报纸已经不合适宜了,无论在篇幅上还是内涵上都有待突破。为了实现散文写作上的超越,第一次参加了《散文百家》函授班,由高玉昆编辑负责和我联系。是通过书信“函授”(遗憾那时还没有微信,否则更便捷),我是逐字逐句、反反复复阅读,感受高老师对我散文的点评、指导,还兼带陶醉在高老师流利、秀美的钢笔书法里。等待的日子是美好的,是充滿期待的,一个季度仅仅一封信,可谓字字千金。一年下来结业,师生情谊仍在继续延伸。高老师编辑散文多年,见多识广,指导我写作散文非常有针对性,“写自己熟悉的”“不无病呻吟”“尽可能放大细节”“把握表达节奏”……至今依然在耳畔回响。散文百家,百家散文,不厚名家,不薄新人。散文百家,增强了我的散文自信。

也许和很多写作的人一样,起初只是喜欢写,什么都写,但热情、积极不代表水平,以至到后来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才好,感觉写不下去了,迷茫无助。

提升散文写作水平,是《散文百家》搭建的平台。再往后,散文百家杂志组织了几次笔会,走进太行山、常州、邢台、前南峪、英谈等地,我都应邀参加,先后认识了《散文百家》编辑部的老师们……这些都我散文成长路上的老师,铭肌载切。也是在笔会上,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写作高手、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碰撞,颇有收获,散文的情感论、散文的走势、散文的流派、散文的“形形色色”……都是在《散文百家》搭建的平台上获悉的、掌握的、深入的。

散文,不仅仅局限于“形散神不散”。散文,一种能直抵内心、直面人性的文体。在小说、诗歌、散文之间,倘若一定要我再次做出决定,兼谈今后的写作方向,我还是会选择散文,毕生能写一篇对灵魂有交代的散文足矣。我的精神高地,仍然是散文,追求散文的光芒是我一辈子难以穷尽的抵达。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得到《散文百家》的关心关注,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散文百家》,那是需要用心去仰望的一座山峰。

对散文百家杂志,仅说一句“感谢”,未免太过于简单了。那就永葆一腔“散文”的情怀,去抒写心灵的殿堂,去追寻“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明澈高远,这或许是对文学的最好回答。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