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警示》陈修平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到过不少景区,见过不少新修的“古建筑”。虽然这些“古建筑”确实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建造的,色泽、式样等等方面均尽量做到仿古,但新修的总归是新修的,绝不可能达到以新乱“古”的程度。这是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新兴景区所谓“古建筑”的通病。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河北省会石家庄。由于时间较为充裕,我选择到距离石家庄不远的正定县看看,因为朋友介绍正定县的文物保护得很好,值得一看。说实话,一开始我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正定的,因为我习惯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也许这个地方的古建筑也像其他地方一样是徒有虚名的……

然而,看完第一个景点——隆兴寺之后,我的定式思维就被彻底打破了。隆兴寺的古老,是真正的古老,虽然也有一些文物经过了修复,但只是修复,而不是彻头彻尾的重建。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正定县城东隅,是中国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系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该寺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该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

隆兴寺内主要有天王殿、大悲阁、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等景点。天王殿是进入寺院的第一座建筑,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该阁始建于公元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该佛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摩尼殿也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殿内的梁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摩尼殿内的明代壁画,笔法精细、线条流畅,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属上乘之作。戒坛内供奉着明代铜铸双面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隆兴寺摩尼殿被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寺内“倒座观音”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还有着中国最高的铜铸大佛“千手观音”。隆兴寺作为河朔名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唐宋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筑之一。

自1977年至2014年,隆兴寺的摩尼殿、天王殿、戒坛等先后进行了修缮和彩绘。但是,我在摩尼殿南面见到了一个大大的台基,却并未见到殿宇。从台基前面立着的介绍牌上得知,这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原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清几代均进行过重修,但还是在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台基上存有砖石佛坛,佛坛前后台帮为青石须弥座形制,其做法形制与后面摩尼殿内宋代佛像下面的须弥座完全相同,属同时期遗迹。据《隆兴寺志》记载,大觉六师殿原供有七尊佛像,因而该殿又俗称“七佛殿”。正中为佛祖释迦牟尼,两侧是他的六位先师毗波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一起合称“过去七佛”。

看着这处遗址的时候,旁边一些游客一边观看,一边议论:“隆兴寺真是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老寺院,但可惜这个倒塌的殿宇没有重建,光秃秃的剩下一个台基在这里,与整个寺院很不协调,实在难看极了!”

正如这些观看的游客所说,大觉六师殿遗址既保存有台基,又有史志记载,很多地方遇到这种情况,必然会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大张旗鼓予以重建。但是,隆兴寺并没有这样做,坍塌的殿宇留下些什么,就尽力保存着什么。同行的河北一所大学的史学教授告知,早年在对隆兴寺殿宇进行修复时,确实也出现过针对大觉六师殿遗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残留着这么一个光秃秃的台基在这里,破坏了这座古老寺院的整体观赏价值,最好能够重建大觉六师殿。如果不予重建,就干脆彻底拆除这个台基,作为一个广场或者进行绿化,把环境改造得美观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大觉六师殿的整体建筑既然早就已经完全坍塌掉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台基,如果重建,那就只是一个全新的建筑,而完全失去了保护文物的意义,只能是浪费钱财。但是,遗留下来的这个台基就是一处文物,不能拆除。保留在这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二是这样一个坍塌的台基更能唤起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是的,大觉六师殿遗址虽然只是一个坍塌殿宇的遗址,但我看到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而没有丝毫杂乱。它虽然坍塌了,但它依然是文物,而且是与众不同的文物。在整座隆兴寺中,大觉六师殿遗址犹如美神维纳斯雕像的断臂一样,是无法真正复原的。因为无论人们怎么努力去修复,也无法将维纳斯雕像的断臂完美复原。正因如此,它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警示:文物一旦坍塌了、损毁了,最终是无法完全复原的!

这种警示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说在隆兴寺很多管理方面的细节中就能充分感受得到。隆兴寺这么一个偌大的寺院,你在任何一座大殿中都见不到哪怕是一个僧人,更见不到烟雾缭绕的香火。这无疑是隆兴寺的又一独特之处。寺院工作人员告知,这是为了保护珍贵文物的需要,一旦有僧人入驻这里,就难免会用水、生火,这会令木质结构的殿宇受潮甚至存在火灾隐患。在摩尼殿参观时,当游客刚拿出相机对着壁画准备拍照时,解说员马上礼貌地予以制止:“为了保护珍贵的壁画,请大家不要拍照,因为闪光灯发出的光线也会影响壁画的保护!”

如果你认为隆兴寺把一座坍塌的殿宇作为一个警示存在着只是正定县文物保护的一个偶然罢了,那么你错了,因为随后我在该县的开元寺见到了同样的情景。

开元寺位于正定南城门附近,1988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远望去,寺里高耸的砖塔十分抢眼,古朴庄严,端庄大气,同西安大、小雁塔极为相似。寺内有一座始建于1400年前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的须弥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便赞其为“正定的塔中之最古者”。还有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唐代钟楼。对于这座钟楼,梁思成曾称其为自己正定之行的一个“意外的收获”。直至1966年,他还牵挂此钟楼,并专门致电正定县文保部门,让把开元寺钟楼的唐代板门拆下并保护起来。就这样,这副唐代板门得以保存至今,并重又安装上去了。

在开元寺,同隆兴寺一样,我依然没有见到僧人和香火。在须弥塔与钟楼之间,我又见到了一座坍塌殿宇的台基,上面空无一物,虽然没有隆兴寺大觉六师殿遗址的台基那么大,但同样收拾得干净整洁……

在国家级保护文物的中间,留着一座坍塌殿宇的台基,还有什么比这更能直观警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