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所谓超现实主义是“以口述、笔写或任何其他方式,穿过纯粹精神自发而传达人类真实思想的活动。在理性的控制之外,甚至在美学及道德之外,它听写诵自内心至深处的意念。”它“信赖另一种超越性的实存。为了解决生命的基本问题,它力求排除陈旧的既定观念”;“寻觅生活中尚未尝试过的各种组合,它发扬梦幻的强力和不以实用为目标的臆想。”
超现实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它是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但其规模和影响却超过达达主义,除文学外,还在戏剧、电影、绘画、雕刻各个艺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反响。
“超现实主义”一词,首先是法国阿波利奈尔*在他的剧作《蒂雷西亚的乳房》*中使用的。1918年,曾参加达达主义运动的勃勒东*与苏波*合写了一篇小说《磁场》*,体现了无意识书写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919年,勃勒东又与阿拉贡*、苏波等人,创办了《文学》杂志,作为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同引进奥地利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鼓吹下意识的写作经验。1920年,勃勒东在维也纳结识了弗洛伊德,这样更进一步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为超现实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22年勃勒东提议召开“保卫现代精神的国际会议”,鼓吹幻觉和梦境的写作,从而扩大了影响。1924年10月勃勒东发起并组织“超现实主义研究会”。参加的有艾吕雅*、勃勒东、阿拉贡*、苏波、阿尔托*、德斯诺斯*等人。至此他们公开与达达主义决裂。同年11月,勃勒东起草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宣告了这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并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超现实主义的宗旨。
为了实践他们的宗旨,由勃勒东主持出版了《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使他们的文艺主张更迅速更广泛地流传。于是新生力量不断增加。1925年他们又发表了《一月二十七日声明》、进一步宣布超现实主义的革命性质。这表明超现实主义已越出文学运动,扩展到思想领域。后来达达主义开创人查拉也亦来参加,这就形成了一个声势很大的运动。这是超现实主义的全盛时期。
但超现实主义也几经变化。1926年围绕创作主张问题上发生分歧和争吵,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的分裂和组合。三十年前后,国际形势恶化,超现实主义内部在对客观形势的观点上和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出现了重大危机。有的转向进步,如艾吕雅、阿拉贡;有的退出超现实主义运动,如皮埃尔、纳威尔;有的被开除,如苏波和阿尔多;只有勃勒东一人始终坚持留下来。为此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二篇宣言》,强调创作要保持绝对自由,坚持创作独立于政治的观点。以后,在对苏联共产党的态度上,导致超现实主义的最终分裂。阿拉贡、艾吕雅投入抵抗运动,而勃勒东等人到墨西哥同托洛茨基搞到一块。此时虽有新成员参加,但超现实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为此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三篇宣言》,进行大力宣传重整旗鼓,振兴流派,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始终收效不大,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已结束了它的历史。
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一大批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目睹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他们对传统的美学、信仰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特别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陷入悲观失望。同时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又试图改变它,但又缺乏信心。因此主观唯心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就成了他们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他们的基本主张是革命。当然他们的革命不是马列主义指导下的社会革命,而是企图通过“诗歌革命”来改造世界的“精神革命”。他们强调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活动已经受资本主义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纯粹的精神。认为文艺作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要写梦幻;要鄙视传统的美学、道德、政治和社会观点;要写事物的巧合。
“自动写作法”和“梦幻的记录”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革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