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上》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培英

聂瑞平

热的太阳挂在没有血色的空。

秀了缨子的玉米伸出一个个悲壮的渴望。被铲除了的杂草余温尚存,奄奄一息,却还挣扎着。

地头上,大柳树垂下缕缕秀发,静静地,没有一丝拂动。

树杈上,穿着红兜兜的娃子睡熟了,身上映着斑斑驳驳,象罩上的网。

爹将鞋合成一个枕头,躺在柳的伞下,打着如雷的鼾。

树干上靠着的是娘。一双孩子的鞋底,将那热的日,将那罩上的网,还有一个个悲壮的渴望纳进。密密麻麻,成横成行。

远处,机器已撕裂了这凝固的田野,甘冽的泉水涌入田野里,就象娘纳鞋底一样。

一篇作品中常常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散文《地头上》所描写的不是动态中的劳动情景,而是静态下的劳动间歇。作者以朴素的审美情趣,将镜头对准农家田间劳作中的小憩,摄下了这幅颇为耐人品味的生活画面:盛夏。正午。地头上,柳荫下。聚集着这样一家人——“爹”劳累了半晌,此刻“躺在柳的伞下打着如雷的鼾”;“娃子”玩得困倦了,爬在树杈上,睡熟了;“娘”靠在树干上,仍在纳着鞋底。这是劳动者在碌碌跋涉中一次喘息。树荫之外是赤日炎炎,面对着“凝固的田野”,成长中的庄稼,短暂的休息之后,他们又要继续战天斗地了。劳动是艰辛的,劳动者的意志是顽强的。作者捕捉这一纯乎自然状态的瞬间场面、既表现了劳动生活的节奏,又显示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伟力,平朴中有一种厚重感。远处,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泉水滚滚而来,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这篇散文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视点的不断转换。开始写骄阳似火的天空,是仰视。接着写一片田野,是平视。从天空到地面,勾划出一个全景来作为表现人物的背景。然后推动镜头,对准了地头上绿荫下的情景,是特写。画面中人物形态、性情各异,传神而又逼真,连握在“娘”手中的鞋底“密密麻麻,成横成行”的细部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最后,将视点由近及远移动,随着马达声,“甘冽的泉水涌入田野里”,为劳动者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作者就是这样在咫尺的篇幅内,分层次、有详略、富有变化地结构作品,显示了一番匠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