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或者叫做现代主义(M0dernism),在文艺领域,一般认为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世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一股文艺思潮、文艺运动。现代派文学是在这股思潮和运动下产生的许多反传统流派的总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期)阶段,经济危机不断出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国内政治动荡不安,阶级矛盾白热化;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烈,以致酿成世界规模的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尤其经历了这次空前的战争灾祸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生活的空虚,理想的破灭,精神极端苦闷,产生了深重的思想信仰危机,形成了所谓“世纪末的悲哀”。他们在寻求解脱和出路当中,既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缺乏理解,又受到了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以及虚无主义思想等影响,便从他们所不理解的“荒谬的”社会现实中退守到内心世界和“自我”阵地上。于是,他们在表现自己遭受压抑的思想感受和难以实现的理想愿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艺观。
这种文艺观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下列几点加以理解。
(一)反传统。这是这种文艺观的最大特点。他们不仅否定资本主义文明,而且对传统的思想信仰、道德准则、价值观,甚至是以往的文学经验等无不采取否定的态度,如有所谓的“反戏剧”、“反小说”等。
(二)反理性。他们否定理性、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强调直观,认为客观现实仅仅是表象,而主观现实才是本质。因此,他们主张可以凭想象创造客体、表现主体,并且反对理性的支配。
(三)重自我表现。他们认为文艺既不是模仿,也不是反映或再现,而是表现、是创造,认为“表现就是一切”。他们表现的重心是自我。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无论表现物对世界的统治及人对其反应,或者是人在失去人的本质的异化中所形成的感受,都极力发掘内心世界和潜意识领域的沉积层,并寻找失去的自我。
(四)重形式创新。他们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划分是无何意义的;形式可以脱离内容成为独立的存在,甚至认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他们感到传统的形式不能满足表现的要求,因此强调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但由于脱离内容去追求,难免陷于形式主义。
在表现方法方面,他们在反传统、反理性的原则下,着重采用下列方法。
(一)象征。他们主张用具体形象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如托·斯·艾略特所说的“为思想寻找它的客观对应物”。他们反对浪漫主义惯用的直接表达感情的抒情方法,更反对典型化,甚者走向宗教神秘主义。
(二)意识流。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物复杂微妙的不断流动着的思想意识,着重于潜意识活动的描写。在这种描写中,往往颠倒时间的顺序,混淆空间的界限。
(三)荒诞。他们不承认社会现实生活的结构秩序能够成为艺术真实的依据,因此,对事物往往进行漫画式夸张,结果,离奇怪诞得变形或解体,作者再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概念,重新加以组合(这在绘画中的立体派、野兽派等流派中更为明显),从而打破了传统文艺所追求的和谐、完整与章法,用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荒诞的生活秩序和“非人化”现象。
(四)同时性。作为一种结构技巧,作者把毫无逻辑关联的存在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物,象同时发生似的加以安排。他们把生活只作为一种“共时性”的,而不作为“历时性”的存在加以表现。
这些手法的使用,虽然取得了相应的不同效果,却也往往使惯于传统手法的读者迷惘而百思不解,增加了作品的晦涩性。
现代派文学已经历了一个世纪多的发展过程。从1857年波德莱尔发表他的诗集《恶之花》算起(当然,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些时候的爱伦·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可以说是它的形成期,也可以说是前期现代派,即前期现代主义。到了20年代现代派文学出现高潮,几乎风靡整个世界。但是,到了30~40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狂,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现代派作家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之中。有的追随法西斯成为罪人,有的站在抵抗阵线的前列成为抗战的英雄。这一时期是现代派文学的低潮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现代派文学又出现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及其以后的现代派文学被称为“后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如果说前一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主要接受了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影响,那么,后现代派主要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思想基础。到现在为止,现代派文学仍在以不同的面貌存在着、发展着。应该明确,现代派文学虽有它自己的兴衰起伏,但它在现代文学中,是和其他非现代派文学(如现实主义文学等)同时并存的,而且是互为取舍、浸透着。尽管如此,它仍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向前发展。它没有取代非现代派文学,也不曾为别的文学,如现实主义文学等所取代。它也和其它流派一样,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二、如何对待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反映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它是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文学。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方式和情趣跟我们迥然不同。因此,在现代派作家的笔下,社会与人生总是前途暗淡,充满了冷漠和失望,一种具有宗教神秘情调的幻灭情绪,使人感到迷惘、颓废、窒息。那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异化而产生的“失去自我”的感受,如孤独、苦闷、抑压、恐惧、疏远、厌弃、恶心以及原罪感等,都会给人以消极厌世、自暴自弃和悲观绝望。可见,现代派文学作品确实充满糟粕。但是,从“洋为中用”的角度看,我们倒可以从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浊、腐朽和罪恶。正象一面镜子,被扭曲的人们无以为生的窘态,苟延残喘的挣扎,万念俱灰的心境,多么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他们所反映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精神的戕害和人的本质被扭曲现象的深刻性而言,在以往的文学大师的作品里可以说也是不多见的。这种认识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此外,现代派的艺术手法,也还具有借鉴意义,如象征、意识流等在我们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是不容讳言的事实。但是,既然是蜜糖和着毒药的东西,就应该不为包装的新奇、味道的甘甜而忘其毒性;当然,也不能因其有毒而惊心失魄。如何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以补益我们自身,看来关键就在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具体事物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过,作为前提,首先要承认它们的存在,要敢于接触它们、正视它们、认识它们才行。那种视之如洪水猛兽,不敢接近,不准接触的态度;那种崇爱有加,吹嘘捧圣,以至于顶礼膜拜的态度;那种无视其存在,闭目塞听,不加闻问而任其流传的态度等等,都不能说是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只要我们有一个“强大的胃”,又有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就可以广收博采,不难做到汲精华、剔糟粕的。这也是无数经历过的事实所肯定的。
三、关于这本词典的说明
本着上述想法,我们为青年文学爱好者编写了这部词典,无非是为他们在接触现代派文学时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资料,并便于检索。词典的内容除现代派文学作家、作品、流派、团体、刊物及基本用语外,还涉及与现代派文学有关的哲学家和学派等。
如上所述,现代派这一名称包含许多不同流派。由于他们在发展中表现的复杂性,很难将有些现代派作家硬性地只归属哪一派,如卡夫卡、加缪、阿波利奈尔等。即或是可以划归在一定流派的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不一定全都归属于现代派或其中的哪一派,如十月革命后走向革命的某些作家的作品,30年代和以后的反法西斯作家的某些作品。还有,即或划归在现代派的某些作品,其中也往往交错地使用着传统的表现手法,不能因为现代派是反传统的文学,所有的作品就部必然是反现实主义的等等。这些情况,我们的态度是从发展中如实地加以介绍。细心的读者当能有所领悟。
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虽然轻重不一,但却是世界范围的。目前,世界上没有受现代派文学影响的国家的文学,恐怕是不多见的。当然,我国的文学也不例外。就这一点来说,本书不仅对有些影响较小的流派没有收入,就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料的不足,也只好付之阙如,如朝鲜、印度、古巴、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诸国等。至于国与国、流派与流派、作家与作家等之间也存在着详略不等、疏密不均等问题。
书中的地名、作家作品名,我们尽量采用目前通用的译字和写法。为了检索方便,我们按汉语拼音排列,另有笔画索引供使用。书后附有简要年表一份,在了解、研究现代派文学的发展过程时,作为编年资料,可能为读者减少些翻检核对的麻烦。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的前人论著,恕不一一开列,谨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纰漏与错误一定会有,欢迎读者和各方面的同志多提意见,以便他日进行修订和充实。
四、国内关于现代派文学的专书
1.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3.石昭贤等:《西方现代派文学三十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4.骆嘉珊:《欧美现代派文学作品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陈寿宇等编:《外国现代派小说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
6.赵乐牲等主编:《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
7.林骧华编著:《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8.廖星桥主编:《西方现代派文学500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编者
1989.3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