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罗布-格里耶*的小说代表作,也是新小说派的代表性作品。

小说写的是一个侦探故事:一天晚上7时25分,饭后刚进书房的52岁经济学家丹尼尔·杜邦教授被恐怖分子格利纳蒂开枪击伤。杜邦佯死,以求生机。他是一个对国家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集团成员。一个恐怖组织在晚上7点半相继暗杀了这一科研集团的8个重要人物,杜邦是第9个目标。内政部长派青年密探瓦拉斯调查此案。瓦拉斯无意识地乱捏一块他在一个文具商店买的绘图用的软橡皮,凭感觉得知,这不是他要找的那种橡皮。之后,他接连拜访了警察局长罗伦·杜邦家女仆史密斯太太等人,他们说:怪癖的杜邦是自杀;打胎专家茹亚尔是凶手等。他在调查中又数次进文具店买橡皮,可“依然不是他要寻找的那种。”还未死的杜邦托木材商马尔萨去杜邦家取一份重要材料,但马尔萨怕死潜逃,杜邦只得自己回家取,时为晚上7点。瓦拉斯也冒充马尔萨潜进杜邦家。二人各把对方当成凶手开枪,结果是瓦拉斯的子弹打中杜邦。7时半,罗伦在电话中告诉瓦拉斯说:“杜邦他根本没有死!你明白我的话吗?”“杜邦没有死!”小说至此结束。

《橡皮》表现了新小说派的艺术特色。它没有传统小说的结尾,亦无明显的情节,缺乏连贯性,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难以理清事件的全貌,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角度探索其中的意义。小说对事物的描写客观冷静,不再是人支配物,而是从物看到人(橡皮是一个暗示)、这正是作者关于人是在物质的包围中时时刻刻受到其影响观点的反映。小说使用了“复现”(杜邦被枪杀和瓦拉斯买橡皮的情节多次出现)、“镶嵌”(橡皮的质感)、“环合”(从杜邦被杀,又回到杜邦被杀;从杜邦家又回到杜邦家)、“设谜”(杜邦可能是瓦拉斯之父)等“新小说派”常用的艺术手段,这都便《橡皮》成了“新小说派”的经典之作。

小说发表于1953年,当时并未引起大的反响。到60年代,读者迅猛增加,该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版译本。日本亦出译本,并邀作者赴日讲学。1968年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