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31.6万字,2018年1月第1版,90元)
△作者利用海内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从考古、历史、艺术等多领域观察欧洲、伊斯兰世界和大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探索郑和下西洋以后一段重要的中外交通史。
○尽管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但历代统治者却遵从儒家“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大航海时代以后,中国才开始与欧洲直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明王朝实施“片板不许入海”的严厉海禁政策,但是未能阻止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窑走私中东伊斯兰世界。
○17世纪初,郑芝龙成为台湾海峡最具实力的海盗之王。1628年就抚明王朝,实际上仍保持极大独立性。1633年料罗湾大捷,郑芝龙击败荷兰舰队,以台湾北湾为中心,建立郑氏海上帝国。鼎盛时期,出入长崎港的郑芝龙商船数远超荷兰商船。每年收入数以千万计,富可敌国。令人遗憾的是,清王朝未能利用郑芝龙或其子郑成功海上生力军开拓疆土,中国失去了争夺海洋霸权的最后机会。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罗洪先是明代地理学家,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因上疏得罪世宗,削官为民。从此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耗时十数年撰写《广舆图》,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