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散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汉魏六朝散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鉴赏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2,暮春之初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4,修禊事也5。群贤毕至6,少长咸集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8,又有清流激湍9,映带左右10。引以为流觞曲水11,列坐其次1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3,一觞一咏14,亦足以畅叙幽情1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1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7,所以游目骋怀18,足以极视听之娱19,信可乐也20

夫人之相与21,俯仰一世22,或取诸怀抱23,晤言一室之内24;或因寄所托25,放浪形骸之外26。虽取舍万殊27,静躁不同28,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29。及其所之既倦30,情随事迁31,感慨系之矣32。向之所欣33,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5;况修短随化36,终期于尽37。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8。”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39,未尝不临文嗟悼40,不能喻之于怀4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2,齐彭殇为妄作4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44!故列叙时人45,录其所述46。虽世殊事异47,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8。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9

【注释】 1永和九年:353年。永和为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45—356年)。2癸丑:按天干地支纪年这一年属癸丑年。3暮春之初:指阴历三月的上巳日(上旬的“巳”日),即三月初三。三月为暮春,也称晚春。4会稽:郡名,东汉时郡治移山阴。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县。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地名兰渚,有亭为兰亭。现存有清康熙十二年重建的兰亭遗址。5修禊(xi 细):古人风习,在农历三月三日,临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毕:尽。7咸:都。8修:长,高。9激湍:流势急猛的水。10映带:映照、萦绕在两旁。形容景物互相衬映,彼此关连。11流觞曲水:觞,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把酒杯放在曲水上游,任其循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12次:旁边,指曲水旁。13丝竹管弦:丝,弦乐,指琴瑟之类弦乐器;竹,管乐,指笙箫之类管乐器。14一觞一咏:指饮酒赋诗。15幽情:深远的感情。16惠风:春日的和风。17品类:品,品种;类,类别。这里指万物。18游目骋怀:纵目游览,舒展胸怀。19极:尽,尽情享受。视听之娱:指耳目的享受。20信:确实,真的。21相与:相处。22俯仰:古人以“俯仰之间”喻时间短促。一世:一生。23诸:兼词,之于。怀抱;胸怀抱负。24晤言:面对面谈话。25因寄所托:有所凭借,寄托。26放浪:放纵。形骸:形体,身体。27取舍:选取与舍弃。万殊:千差万别。28静躁:指性情的安静和急躁。这里的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29曾:竟,乃。30之:往,这里是向往的意思。倦:厌倦。31迁:改变。32系:附着。33向:以往。34陈迹:往事。35兴怀:产生感慨。36修短随化:修短,指寿命长短。化,造化。37终期于尽;终归于尽。期,限期。38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言生死变化之大。39契:符契,契约。古人以木或竹刻字后剖开两类,双方各执一半,相合以取信。40嗟悼:叹息、悲伤。41喻:理解、明白。42固:原来。一死生:生死同一。《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事与之友矣。”虚诞:虚妄、荒诞。43齐:齐一,等同。彭:彭祖,传说古代长寿的人。殇:短命早死的人。44悲夫:可悲啊。45列叙:逐一叙写。时人:指当时参加聚会的人。46所述:所写作的文。47世殊事异;指世间人事变化。48致:到达。引申为结果。49斯;这。

【今译】 永和九年(353年),正值癸丑年,三月初三,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集会,为了进行修禊的事情。当时群贤毕至,年轻的和年长的全到齐了。这个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丛;又有清澈湍急的流水,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引来流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之旁,即使没有生箫管弦演奏的盛况,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畅叙深情了。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心情舒畅。抬头可见宇宙的广阔无边,低头可见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游览,开畅胸怀,可使听觉和视觉得到尽情地享受,实在令人快乐啊!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很快就度过一生。有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和抱负;有人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任性而行。虽然进取和退止非常悬殊,人的怀情有安静和躁动的区别,但每当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自己得到了暂时的快乐,便欢快地自满自足起来,竟忘记了老年的即将来临;等到他对所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人事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之而生了。原先感到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又不能不因为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完全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总要走到尽头。古人说,“生与殆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啊”,又怎么不使人悲痛呢!

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慨叹的原因,和我的想法就象符契那样吻合,总是面对古人那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又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时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也是胡说。后来的人看今天,也和今天的人看从前一样,悲伤啊!所以一一记下当时集会的人,抄录他们所作的诗文。虽将来与现在时代不同,情景也会变化,但人们因死生而引发的感慨,它的结果是一样的。后来的人读到这个集子,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集评】 《晋书·王羲之列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

刘宋·刘孝标《世说新语·企羡》三注云: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馀姚令会稽谢腾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十四《浙江水注》云:湖水下注浙江,又迳会稽山阴县,浙江又东与兰溪水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太守王廙之移亭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兰亭集序》注: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总案】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晚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兰亭举行了一次著名的聚会。与会者临流畅饮,赋诗抒怀,今存《兰亭诗》,包括二十一人所作的三十七首作品,王羲之挥毫作序,记下集会的盛况,是为《兰亭集序》。序中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清新朴素的语言,对兰亭的春景、聚会的盛况作了动人的描写,并由此起兴抒发了关于死生的感慨,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和执着,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在当时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虚无思想泛滥成灾的情况下,作者斥“一死生”、“齐寿殇”的论调为虚妄荒诞之论,体现出作者希望及时有为的务实精神和批判精神。此序是王羲之散文的代表作。全文感情浓郁,真率自然,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在议论中作者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但曲折深沉,展示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