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居不追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还居不追直

【原典】

赵清献公①家三衢②,所居甚隘③,弟侄欲悦公意者,厚以直④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此翁三世⑤为邻矣,忍弃之乎?”命亟⑥还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难也。

【注释】

①赵清献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宋史》卷三百一十六有传。②三衢:三条大路的交叉口。③隘:逼仄。④厚以直:用很高的价钱。⑤三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此处应指三代。⑥亟(qì):立刻,马上。

【译文】

赵抃家住在三条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拥挤,他的弟弟侄儿们想讨他欢心,就用了很高的价钱买下了邻屋一位老人的房子,打算扩建赵家住宅。赵抃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我和这位老人做了三代的邻居,怎么能忍心抛弃他呢?”命令弟弟侄子们立即将房子归还给老人,同时还交代不要追回买房子的钱。以上这些都是一般人从情感上难以做到的。

【延伸阅读】

房子历来是国人很费心也愿意费心的地方,从古代的地主庄园,到当下的富家别墅,但凡人们手中有了钱财,购房都会是首选。辛弃疾曾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虽然感慨的是某些人壮志消磨,但也客观上说明了很多人的真实心态。这种心理当然与中国人重土安迁的传统有关,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使国人习惯了待在一个地方,即便是离开了故土身在异乡,也必须要有房产傍身,否则便会有漂泊无根的感觉,俗话说“安居乐业”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然而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顾况的“京城米贵,居大不易”等,又说明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少钱的人来说,“安居乐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丞相家的情况,与上述都不相同。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没像其他很多官员一样,改善自家的居住条件,而是依然挤在局促的老宅子。不仅如此,对于家人背地里所做的改善工作,赵抃不但不领情,反而很不高兴,将排斥豪宅的行动坚持到底。这些都是与人的常情相反的,所以故事结尾感叹“此皆人情之所难也。”赵抃不愿扩房的一个很大理由,正是邻里之间的温情。他说“我和这位老人三代都是邻居,怎么忍心抛弃他呢?”类似的故事在齐国名相晏子的身上也发生过。国君鉴于晏子的巨大功劳,就想改善他的住房,但是晏子一直不同意,于是就趁着他外出的机会,强行将他的家改了,但是晏子回来之后,并不领情,重又将房舍改回了原样,理由是父辈的遗物,不容改变。虽然有些极端,但晏子看重的同样是人情。在当今人们交相“言利”的时代,重温古人的“重情”故事,特别感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