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逆不怒》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忤逆不怒

【原典】

先生每与司马君实①说话,不曾放过。如范尧夫②,十件只争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实只为能受,尽人忤逆③终无怒,便是好处。”

【注释】

①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祐元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传。此语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九,伊川先生语五。司马君实: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年六十八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历来受人景仰。《宋史》卷三百三十六有传。②范尧夫:即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注见“唯得忠恕”条。③忤逆:冒犯。

【译文】

先生与司马光(字君实)说话的时候,从来不曾放弃过自己的看法。但是与范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说话的时候,十件事情中往往只和他争论三四件就算了。先生说:“司马光只是因为能够忍受,即使别人顶撞,也始终不会生气变脸,这正是他过人的地方。”

【延伸阅读】

人的度量大小固然与后天的修养相关,然也可能与各自的性格有关,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内中有无可如何之处。所以司马光的忍“十”,与范纯仁的忍“三”,并不能完全证明前者优而后者劣,套用孟子的一句话,“五十步笑百步”,谈不上孰优孰劣。倒是“先生”灵活的待人之道,颇值得称许。古人云:“未可与言而言谓之瞽,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隐。君子不瞽,言谨其序。”(《韩外传》卷四)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要懂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与人交往,要想和谐融洽,就必须懂得变通之道。然而得体变通的前提,便是要认清交往的对象。恰如两军交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此先生无疑是位聪明人,他之所以能够悠游于司马光和范纯仁之间,正在于他对两人的性格拿捏得恰到好处。因为司马光性格柔弱,怎么说也不生气,所以就畅所欲言,无所隐晦;因为范纯仁性格耿介,颇多睚眦,所以就只能适时避让。不是所有的“变”都是好的,好的“变”必须要“时”来当坐标。“时”的核心含义是时机,而时机很多时候就是由对象环境等因素组成。孟子推崇孔子为“圣之时者”,强调的正是孔子审时度势的卓识。孔子教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因为个体都不同,不能使用一致的标准教程。孔子周游列国,在不同国家宣传他的理论,但讲法都有差异。甚至于说话,孔子也做到了处处有别:“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论语·乡党》)家事如此,国事亦然;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与时俱进,审时适变,不亦宜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