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
黄石公是秦朝的隐士高人,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素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选,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有一天,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回来!”张良心中很不舒服,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于是将鞋子捡了回来,老人又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心中虽有不满,但还是跪下来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那老人走了几步路,又走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日后平明,请到桥上与我见面。”张良感到老人举止不凡,立刻跪下来答应。五天后,天还没亮,张良就来到桥上。可是,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老人非常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回去吧!五天后早点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刚打鸣,张良便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责备张良说:“你又比我晚到,回去吧!五天后再来。”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五天后,不到半夜,张良就去桥上等候。不一会,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高兴地说:“小伙子就应该这样做。”老人拿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天亮后,张良才知老人给他的就是《素书》。
《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本书一共130句,1360个字,分为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道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除第一章论述全书思想体系外,由第二章到第六章这五章的顺序排列仍以道、德、仁、义、礼此五者为一体。各章内的节层亦是以此五者为一体。
原始章首先提到了“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接着进而阐释了此五者与事物的辩证关系,黄石公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正道章章首是以“德足以怀远”一义揭示“道”的整体性,由“德”的表现中可体现、证实它的功能。从整体讲,“道”是事物的根本,所以本章开头由“德”的表现中先证实“道”,所以以“正道”作为章名。
求人之志章主要阐述想要建功立业,就必须得到人才,想要得到人才,必先求人之志,求人之志的标准是“德”。“德”是人身应有的作用。此章通篇围绕着“德”,列举了十八条求人之志的准则。
本道宗道章是说,既然得到了人才,就必须以德为本,以道为宗,成就功业必须以德为根本,以道为纲领。“道”与“德”的表现形式是“仁”。“仁”的验证是造福于人类,利物利人,对社会有益处。本章围绕着“仁”举出了十五个条目。
遵义章是说造福人类,利人利物,对社会有益处,不但利物利人而且更有利于自己立身。赏善罚恶,使事物各得其所,是“义”之所在。粪土虽臭,但能助禾苗生长;泉水虽洁,若流于路面床铺者,人亦会厌。置粪土于田园,供泉水以饮食,不但能使物之本身得宜,而且用途恰当。本章中心是论“义”,故以“遵义”为章名。
安礼章是说:事物的成败、盛衰各有因由亦有理,必须依理而安之,故以“安礼”为章名。
黄石公的《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老子崇尚无为、法自然的思想,黄石公则崇尚潜居抱道,等待时机,即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灵活应对,这种思想与老子“无为”、“自然”之意如出一辙。老子对理民统众的指导思想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黄石公的指导思想是:“略己而责人者不治”、“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以上两个人的观点都认识到,先求诸己的自我建立,是为理民统众的首要条件。老子对待下属的观点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黄石公对下属的做法是:“薄施厚望”、“自厚薄人”、“贵而忘贱”。老子对事物变化的认识方法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黄石公则是说:“推古验今,所以不惑。”老子唯一的治国要领是:“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黄石公主张的是:“德足以怀远”、“先莫先于修德”。所以,黄石公在治国统军取众时首先对立身以及对自我要求极为严格,同时对其理家、理国的方略能高瞻远瞩。想要齐家、治国,成就丰功伟业,必须先控制自身的嗜好,减损过恶,戒掉酒色,远避嫌疑,使自身成为一个纯洁无污的清廉者。其二,要博学多问,增广知见,高行微言,修身养性,使自身有高尚的德行,以恭俭谦约对待别人,亲近贤人,和正直的君子结交朋友,怒斥那些为非作歹及进谗言的小人。不可以轻视上级,同时也不能侮辱下级。
黄石公对个人的立身要求,应是橛橛梗梗,坚定不移,孜孜淑淑,始终如一,戒慎笃行,忍辱好善,至诚体物,知足知止,精诚纯一,不苟得,不贪鄙,戒自恃与多私。任材使能,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发号施令的原则是:心中的想法要与政令保持一致,不可后令谬前,对部下要宽容大度,不能以过弃功,要平易待人,不可薄施厚望,不可贵而忘贱,不可凌下取胜,不可自厚薄人。奖赏的原则:赏罚要分明,不可贪人之有,不可美谗仇谏。处世理国,要体道建德,审权变,察安危,追本溯源,观察现象,度测将来,防患于未然,戒祸于始萌,以此明辨盛衰之道,通晓成败之数,审辨治乱之势,或就或去而顺理。
张良得到《素书》后,每天闭门研读,长达十年之久。十年的苦读,使他思想大变,逐渐趋于成熟。后来,他运用《素书》中的智慧,屡出奇计,一次次帮助刘邦度过难关。下面几个事例更能体现《素书》中的智慧。
秦二世三年,刘邦已经抵达南阳。为了快速入关,刘邦想要放弃攻打宛,向西进军。张良劝谏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果不其然,汉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南阳城。
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攻入咸阳,他被秦宫室的豪华和珍宝美女打动,想在秦宫住下去。樊哙劝谏刘邦,刘邦不听。张良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刘邦觉得张良说得有理,于是便离开秦宫,返回霸上。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刘邦以汉王身份就国。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分别时,张良对刘邦说:“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刘邦让张良在回去的时候,烧毁了他们所经过的栈道。张良还将此事以书信的形式告诉项羽说:“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同时,张良又写了封书信告知项羽说:“齐王田荣想要谋反。”后来,他再次写信给项羽,说:“齐欲与赵并灭楚。”张良的这些活动,唯一的目的在于迷惑项羽,保全刘邦的实力,从而为将来楚汉争霸积蓄力量。
汉四年(前203年)八月,楚与汉达成协议,平分天下,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项羽随后就引兵东归。刘邦原打算西归。但是张良、陈平却认为这是军事上的重要关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刘邦听了他们的建议。汉九年十月,刘邦随即出兵攻击项羽。十二月,汉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最后终于破楚。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商定好兵分三路一起攻打项羽。但到了约定日期,韩信、彭越却迟迟不发兵。楚军攻击汉军,汉军大败而归。刘邦便询问张良。张良说:“楚兵且破,韩信、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糓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刘邦派使者按照张良所说告诉了韩信、彭越。两人答应出兵,并很快击败了楚军。
打败项羽后,刘邦在雒阳南宫,看见一些将领坐在宫外窃窃私语,刘邦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他们是想谋反。“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因而,他们害怕自身难保,所以要谋反。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置办酒宴,款待群臣,封他平日最为痛恨的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论功行赏。群臣罢酒皆喜,说:“雍齿都能封为侯,我们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于是人心安定了,分封起了很好的效果。
汉朝初建,刘邦一直为定都发愁。刘敬建议定都关中。刘邦的左右大臣都是东方人,纷纷建议定都洛阳,刘邦左右为难。张良说:洛阳四周虽有山河险阻,但仅有地数百里,容易四面受敌,并且土地贫瘠,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势险要,四塞为关,“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张良的话使刘邦彻底打消了定都洛阳的念头,随即表示定都关中。
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而要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极力劝谏阻止,刘邦都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张良深知,“此难以口舌争”。他献计吕后以刘盈的名义,厚礼请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客。这四个人都是刘邦所敬仰而多次派人请他们都没有请到的。吕后派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竟然把他们请来了。高祖看见四个白胡子长者侍太子游,当他得知是东园公等人时,惊奇地问:“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说:“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四人走后,高祖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高祖酝酿已久的废立念头,从此打消了。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分封功臣,张良没有任何战功,但是以运筹帷幄,为刘邦所重用,所以分封他齐三万户,这是黄河下游肥沃之区。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晚年,张良抛弃了人世间一切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吕后元年(前187年)卒,谥文成侯。
张良此生并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将《素书》传承下去,所以他死后此书也同他一起葬在墓中。从此,《素书》销声匿迹了数百年。直到西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有个盗墓贼挖掘了张良的墓地。在玉枕中发现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从此,《素书》流传人间。
黄石公的《素书》虽然只有1360个字,但是它却涵盖了丰富的领域,而且具有的极强的实用性,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读者能够将此书灵活运用,那么成就一番事业绝非难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