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恰佩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恰佩克

捷克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亚北部的马列·斯瓦托尼奥维采,父亲是乡村医生。恰佩克曾先后在布拉格、柏林和巴黎学习哲学并获博士学位。从1917年起,定居布拉格,曾任多种报刊的编辑和记者,在二三十年代多次访问欧洲各国,发表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游记。1935年,同著名女演员斯茜弗洛戈娃结婚,3年后因病去世。

恰佩克的创作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也受到当时西方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曾是捷克共和国总统马萨里克的好友,并因为之写过谈话录与传记而被称为“官方作家”。随着欧洲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德国法西斯的掌权,恰佩克的民主立场进一步坚定,积极投入反法西斯的斗争,领导国际保护文化作家协会捷克分会的活动,大力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直到去世为止。

从1907年起,恰佩克与哥哥约瑟夫·恰佩克合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他的早期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批判社会弊端的,如1921年与他哥哥合写的剧本《昆虫生活》,以蝴蝶、蚂蚁、蜣螂等不同的昆虫形象,讽刺了社会上各种恶习; 另一类是表现他的黑色乌托邦思想的科学幻想剧,具有表现主义色彩。在后一类作品中,作者悲观地认为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将导致一种异化力量的产生,给人类造成巨大威胁乃至毁灭人类; 这类作品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中某些畸形现象的忧虑和对人类理性弱点的思考。1920年发表的《万能机器人》 (又译《罗素姆万能机器人》) 是这类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剧本中恰佩克所造的“机器人” (英文robot,从捷克文robota“劳役”、“苦工”一词演变而来)一词,已为欧洲语言广泛吸收使用。具有同一主题的作品还有科学幻想小说《专利工厂》(1922)、《原子狂想》(1924,又名《炸药》) 和《大战蝾螈》(1936) 等。在《原子狂想》中,一位科学家发明了原子炸药,却被统治者用于毁灭人类的战争,与他原来想使之造福人类的愿望恰好相反。《大战蝾螈》写性本温顺的蝾螈一旦获得人的品性和智慧,就成为破坏者,并以象征手法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土壤,表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反法西斯主义的民主立场。

在30年代前期,恰佩克完成了长篇三部曲 《霍杜巴尔》(1933)、《流星》 (1934) 和《平凡的生活》 (1934),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与存在的哲学思考。30年代后期,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恰佩克意识到捷克民族正处于危急之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对人生的哲理探讨转人了现实斗争,完成了4部著名作品: 长篇小说 《鲵鱼之乱》 (1936)、《第一救生队》 (1937) 和剧本《白色病》(1937》、《母亲》(1938)。《第一救生队》歌颂了矿工们的团结斗争精神; 《鲵鱼之乱》具有与 《万能机器人》相似的主题。人类为了利润和享受,大量养殖鲵鱼作为生产力并将它们武装起来,至使鲵鱼成为人类的对立面,以致于要求人们为它们服务。恰佩克一方面借此象征来表示对科学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又寓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资本家扶植法西斯党徒也如人类武装鲵鱼一般,将危及人类自身。《白色病》表现了作者的反战和平思想,《母亲》写当祖国面临危急时,母亲鼓励儿子在反法西斯的战斗中英勇杀敌。除《第一救生队》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外,另三部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虚幻象征色彩。

恰佩克的作品不以反映生活的真实为最高追求,多有很突出的想象、象征色彩,但又不落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封闭的个人世界,而是和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经常是通过奇特生动的象征性形象来批评社会弊端和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的畸形发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思考和人类的某种永恒品质,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恰佩克在创作中追求一种非现实主义化的艺术价值取向,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