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常足》翻译与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常足》翻译与解读

天下有道01,卻走马以粪02。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03

罪莫大于可欲0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0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06

今 译

有道之世,不用跑马,粪施田畴。无道之世,戎马生育于郊野。

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就会永远满足。

评 议

此章,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无“天下有道,卻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句。而河上公本、王弼本有此四句,河上公为此章命题为“俭欲”。《说文解字》曰:“俭,约也。”可知“俭欲”,即节欲之意。有此四句与无此四句,则大不相同。有此四句,是在批判无道人主,总不知足,为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淫欲,而发动掠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災难。无此四句,是说世人不知“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而一味地“欲得”,这正是造成罪、祸、咎的根源所在。缺少前面对无道之君为一己之淫欲发动掠夺战争的批判内容,并不符合老子本旨。

宋代林希逸对此章的解读非常正确,可供读者参考。他说:“战争之事,皆自欲心而始,欲心既萌,何时而足?唯得是务,所以为罪、为祸、为咎也。惟知足者以不足者为足,则常足矣。此又发明前章‘知足不辱’之意。”

但是,过去有些治老学者对此章的解读,也出现了偏差。例如,已故张松如先生说:“有人曾说,老子是兵家。可是从古以来,哪里会有反战的兵家呢?”(《老子校读》)其实,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第五十七章)此即足以说明老子并非反对正义战争,而只是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及其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针对此章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张松如先生说:“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于封建统治者不知足、贪心重所引起的,只要能知足,满足现状,不贪求什么,就不会发生战争:‘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是一种唯心史观。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对当时封建贵族领主集团的无厌欲求,无异于是一个强烈的抗议。”(同上)显然,张先生认为老子“知足之足,恒足矣”,是一种唯心史观,这是不能成立的。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等,富有深邃的哲理内涵,是千古不朽的“醒世恒言”! 这与唯心史观,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注释



01 天下:指天下人主。 有道:指清明廉洁而言。

02 卻:《广雅 · 释言》曰:“卻,退也。” 走马:跑马。 粪:马粪。以上两句:奚侗曰:“有道之世,兵革不兴,却退走马,使粪除田畴。”

03 戎马:战马。 郊:吴澄曰:“郊者,二国相交之境。”两句:吴澄曰:“无道之世,寇敌日侵,郊外数战,戎马不得归育于国 ,而生育于郊外也。”按:吴澄曰:“‘粪’下诸家并无‘车’字,惟《朱子语录》所说有之,而人莫知其所本。今按张衡《东京赋》云:‘却走马以粪车’。是用《老子》全句,则后汉之末‘车’字未阙,魏王弼注去衡未远,而已阙矣。盖其初偶脱一字,后人承舛,遂不知补。‘车’、‘郊’叶韵,阙‘车’字则无韵。”按此说仅供参考。

04 可欲:楚简本作“甚欲”,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皆作“可欲”。王弼本无“罪莫大于可欲”句。句谓: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了。

05 咎:《说文解字》曰:“咎,灾也。”欲得:河上公注曰:“利且贪也。”

06 常足:河上公注曰:“无欲心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