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未尝峻折
三十四 未尝峻折
欧阳永叔在政府时,每有人不中理者,辄峻折之,故人多怨;韩魏公则不然,从容谕之,以不可之理而已,未尝峻折之也。
【译文】
欧阳修在官府当官的时候,每当遇到有人不讲道理的时候,他就会很严厉地惩罚这个不讲道理的人,因此使得很多人都对他的这种做法有意见;韩魏公韩琦却不是这样,他总是从容不迫地教育那个不讲道理的人,告诉那个人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从来都没有严厉地惩罚过别人。
【评析】
欧阳修对待不讲道理的人,采取惩罚的方式,其实这同样是一种“不讲道理”的方式;韩琦则不然,他是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对待不讲道理的人,而不进行严厉的惩罚。最终,还是韩琦的这种做法深得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支持。
由此,我们应该看出“维护事理”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理”。与人相处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功课,而做事的道理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比如,我们要懂得谦让是种美德。在道路狭窄的地方,我们要学会主动停下来,给别人先行一步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旦超越了“事理”所约束的范围,我们就有可能玩火自焚,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在烽火台上点火,让千里之外的诸侯快马加鞭赶到城下,结果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几十万大军劳而无功,白跑一趟。就这样,军士们被戏弄多次之后,便不再相信周幽王了。后来真有敌人杀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军队赶来营救。这个可悲的周幽王便成了亡国之君。就是因为他破坏了最基本的做事原则,结果自取灭亡。
典例阐幽 用宽容去代替抱怨
宽容是一种资源。我们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营造着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有利的发展氛围。宽容能使敌对的、消极的、紧张的因素变成和谐的、有利的因素,让我们的天地更加广阔,道路更加平坦,前景更加美好。以下两则故事能够更好地诠释宽容的真谛。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清朝康熙年间,曹姓在丰润县城是第一大户,为了垒一堵墙,和隔壁老谷家打了架。谷家说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曹家的。两家互不相让,争持不下,同时告到衙门。县官一看是这两家,知道是刺儿头不好剃,因为两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想管无法管,想断不敢断。无奈使了个缓兵之计,说:“眼下我公事太忙,过个半月十天的再给你们断吧。”曹谷两家没办法,也只好各自回家听传。
曹谷两家人回京后,急忙给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别写了书信,请求各自出面。
曹大人接到书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为官,又是同乡,为了一尺墙伤了两家的和气也太寒碜了。”因此急忙提笔给家中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一尺墙,让给他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给家中写了封应该“礼让”的书信。
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供众人走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