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父子之性,出于秉彝。孟子有言,贵善则离,贼恩之大,莫甚相夷。
焚廪掩井,瞽太不慈。大孝如舜,齐慄夔夔。
尹信后妻,欲杀伯奇,有口不辩,甘逐放之。
洒米数百斛而空其船,施才数千万而罄其库,以郗超、全琮不禀之专,二父胡为不怒?
我见叔世,父子为仇,证罪攘羊,德色借櫌。
父而不父,子而不子,有何面目,戴天履地?噫,可不忍欤!
【译文】
父亲慈爱、儿子孝顺,此乃人的天性,也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孟子曾说:“贵善则离。”父子之间为求好而相互责备,儿子因此可能会忘记父母之恩,所以说没有什么可以比父子之间互相责备更加伤害人的了。
舜的父亲瞽瞍在舜上屋顶修谷仓时,放火焚烧谷仓,舜去淘井时,用土填井,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不仁慈了。但舜在历山负罪隐居时,倍加谦恭地孝敬父亲,侍候父亲,最后终于感化了父亲。
周代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要加害于伯奇,违背了为父之道,伯奇并没有因此为自己辩解,甘愿被逐出家门,只是写了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苦闷。
三国时的全琮将父亲让他在集市上出售的几千斛好米,无偿地散给贫苦的人,空船而归,其父并未责怪他;晋代的郗超一天之中将自家仓库中所存财物全部无偿地送给了亲朋故友,其父并未惩罚他。对此二人不禀告父亲而自作主张的专断行为,他们的父亲为什么不发怒呢?因为他们的父亲理解自己的儿子。
我听说在衰乱的年代,父亲偷了羊,儿子就去作证;贫穷人家的子弟分家以后,把农具借给父亲用,就认为自己有恩于父亲。这两种行为都违背了天理,伤害了人伦,他们根本不懂得为人子的道理。
如果做父亲的不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做儿子的不尽到做儿子的义务,那么他们还有什么面目在天地之间存活呢!唉!父子本是一体,父子之间怎能不互相忍让,各守其道呢!
【评析】
孟子曾说:父子之间相互责备,就可能使儿子忘记父母之恩。父教子,本出自爱心,教育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发怒,发怒就会伤害儿子,儿子反过来责备父亲,这样就伤害了父亲。但是,如果父子相处时发生了矛盾,这时就要从道义出发,来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说,只有父子之间相互谅解,达成共识,才能使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典例阐幽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闵子骞是周朝人。幼时丧母,父亲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纯孝,对待继母像对待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拨闵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继母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闵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继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闵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闵子骞冷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闵子骞猛打。闵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闵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话说得多么诚恳感人啊!闵子骞的意思是说:“后母在,仅我一个人是前娘的儿子,也只是我一人穿芦花的棉衣;因此,也仅仅是我一人寒冷。而你将后母赶走了,你再娶一位后母,那么便有三个前娘生的儿子了。假如第二位后母生了亲生儿子,为我们三个前娘生的儿子做芦花衣,那不是我们穿着芦花衣服的人,有三个人了吗?”
闵子骞说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流传于中国的民间。听了的人,人人为之感动,都说闵子骞是个孝子。他的那位后母当时也被闵子骞的这两句话感动,也知悔改。从此,把闵子骞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