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认马
九 认马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这个人,性情仁慈宽厚,恭敬有礼,对家乡人很友好,所以乡亲们即使与卓茂不是一个行业,也都跟他相处得非常友好融洽。有一次卓茂出门,有个人指认卓茂所骑的马是他的。卓茂心中明明知道是那个人弄错了,但还是将自己的马给了那个人。后来,这个人从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将卓茂的马送还给了他,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这样不愿与人争执。
【评析】
也许那个认领卓茂所骑之马的人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当时真的弄错了,但是不管到底是怎么回事,卓茂都没有与那个人发生争执,而是将自己的马给了那个人。卓茂宽宏的气度确实令人钦佩。
人生最大的感慨莫过于对得失的感悟,特别是失去自己往日所珍爱的东西时,更会产生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切体会。其实,得到或失去只是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一部分,就如同每个人都会从出生走向死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样,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忍耐失去的不悦,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明天的新生活。
在有些时候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当失误摆在面前,而且很快地找到教训后,就应该迅速将这件事沉淀下来了,过多的计较会使自己陷入对过往的沮丧情绪里,这种情绪会遏止我们的自信,甚至影响判断。因此,承受吃亏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再往深层次说,吃亏其实也包含了豁达和宽容,而且还要加上理智和自我克制。面对吃亏的豁达,是一种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自信,但这种自信并非人人都有。
典例阐幽 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清代洪江有一位着名的书法家郑煊,他是郑板桥的远亲。他早年也随着家乡经商的队伍来到洪江经商,他来到这里,不禁感叹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他一时兴起,把家迁来洪江定居。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即使卖掉,也是血本无归。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丧。郑板桥得知便送给郑煊一幅勉词:“吃亏是福”。郑煊带着这幅勉词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昂起,郑煊意外发了财。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郑板桥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于是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示后人。由于郑板桥的名声在外,久而久之,郑煊刻在墙壁上的“吃亏是福”,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