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全集《扬圣章第十三》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扬圣[1]章第十三

【原文】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是以[2]虞有德,皋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诵之。故君子,臣[3]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

【注释】

[1]扬圣:弘扬圣明君主的美德。 [2]是以:因此。 [3]臣:役使,为臣。

【译文】

君主道德高尚,圣哲明智,作为忠臣的自然深感荣幸;君主品德不高,作为忠臣的则会感到是自己的耻辱。对于才德不足的君主,忠臣们应该设法弥补完善;对于圣哲明智的君主,忠臣们应该设法加以弘扬,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所以,从前虞舜有圣明之德,他的大臣皋陶就用歌谣来赞美他的品行;周文王治理有方,周公就写来赞扬他;周宣王时国家中兴,尹吉甫以诗咏唱。所以君子们在盛世时为臣,一定会设法去弘扬、赞美他们的君王,使君王的盛德美名誉满天下,并为后代传扬。这才是真正的忠道啊!

【解析】

荣誉就是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你拥有荣誉,你就可以获取你想要的财富;相反,一个拥有财富却失去荣誉的人,不仅不可能再获得财富,连已经获得的也会失去。

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最出色的成绩。当你将做好自己的工作视作自己的荣耀时,你会发现,你的体内拥有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你不再视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你会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而工作对你而言,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劳动,它将不断地带给你乐趣与幸福。

典例阐幽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仁爱,孝顺,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死后,又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国家。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王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有很多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严重,周公很着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收藏的文书时,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去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敢于跟上司“对着干”的汪应轸

明武宗时,庶吉士汪应轸因在武宗皇帝南巡之时,率领同为庶吉士的舒芬等人上疏谏止,几乎被杖打至死,随后出任泗州知州。泗州的老百姓不知道农桑之事,汪应轸到任后,便鼓励他们耕田,然后从州里支出钱从湖南买来桑树,教他们种植,又招募一些妇女去采桑,并教给他们养蚕的技术。

一天,驿站的使者驰马来报,说武宗皇帝即将到达泗州。附近的州府听到这消息都惊慌失措,使劲敲诈勒索民财,以作为迎驾的费用,弄得老百姓甚至堵死门窗,逃往外地躲藏。汪应轸却镇静如常。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和义州的士人、百姓素来都是互相信任的,即使皇上果然到来,一切费用早晚间便可筹措好。现在皇上何时来还没有定期,就匆匆忙忙去筹办,差官吏四处活动。很容易共同作弊,如果到时候费用凑齐皇上却未来,那可怎么办?”

当时别的州府用上千人手执火把在夜间等候迎接皇上,足足有一个月,不少人因此被冻死、饿死。汪应轸命令人站在榆树柳树间,一个人手拿十束火把。等到御驾夜里经过泗州时,持火把的队伍整齐有序,丝毫不乱。

御驾经过别的州府时,一路上宫廷使者络绎不绝,任意敲诈勒索,毫不满足。汪应轸估计这些人实际上内心很虚弱,可以用威力镇服之,于是率领百名壮士,排列在他们的船旁,大声呼喊答应,声音传遍了远远近近的地方。宫廷使者们都感到震惊,不知他们要干什么。汪应轸指挥随从的人众急速拉船前行,顷刻之间,已过百里,很快出离了泗州地界,这样,后面到来的使者,也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不敢自勒索,而汪应轸一概以礼待之。于是,他们都谴责前面的使者,而十分赞赏汪应轸。

武宗皇帝到了南都后,又传下圣旨,命令泗州进献几十名擅长歌舞的美女,这是因为宫使们怀恨汪应轸而使的报复手段。汪应轸上奏说:“泗州的妇女没有才艺姿色,而且最近大都逃亡了,没有办法应诏。只有进献过去所招募的采桑养蚕妇女若干人,如果蒙皇上收纳到宫中,使他们采桑养蚕,实在有补于王化。”武宗皇帝看了汪应轸的奏书,只好下诏泗州暂停进献美女。

明英宗不听谏言遭祸患

明朝中期,明英宗十分宠幸太监王振。但是,王振是个奸佞小人,恃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恐惧他。

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起来了,有觊觎中原的野心。朝中许多大臣也都看清了这一点,纷纷上书要求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以阻止瓦剌的入侵。可王振事先早已收到瓦剌首领所馈赠的许多好处,为了讨好瓦剌首领也先,王振极力反对这项建议,说瓦剌友好和善,而且兵少力薄,不能也没有必要如此设防。明英宗也听信了他的话,不在北方设防。

随着瓦剌实力的增强,其狼子野心也越来越大。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大怒,决心御驾亲征。朝中许多大臣都极力反对,认为这种举动过于冒险,不利于朝政的稳定。

王振为了讨好明英宗,却说:“皇上亲征有什么不好,这样一来可以大大鼓舞士兵的士气,对敌人也有一种威慑力量。而且这表明皇上英明决断,文武全才。况且瓦剌军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一击便退,有什么危险以前,也并非没有皇帝亲征而取胜的先例。”明英宗一听,非常高兴,更坚定了亲征的决心,别的大臣也就无力阻止了。

明英宗当即命令王振为主帅,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王振溜须拍马、曲意奉承的本事高,可对行军打仗却是一窍不通。他在粮草还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路了。而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军队的士气大减。

也先闻报,顿时满心欢喜,认为这是捉拿明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时,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愚蠢的王振以为这是瓦剌军队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惧而退,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明英宗也沾沾自喜地加入了队伍之中。没想到,这正是也先诱敌深入之计。他见明军追来,便命两队骑兵精锐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在瓦剌军从侧面的袭击之下,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毫无斗志。明军先锋朱瑛、朱晃,中了瓦剌军的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突闻恶讯,顿感无奈,灰心失望,只得下令班师回京。

明军撤退到土木堡时,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最好再前行二十里,到储备丰富,便于防守的怀来城,以待援军。而怕苦怕累,不愿再前行的王振却以车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援军,没有吃过行军苦头的明英宗也想住下休息放松,便同意了王振的意见。

也先也生怕明军退回到怀来城,拒城固守,不易攻克,所以也下令急追不舍。就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大军也赶到,趁势包围了土木堡。土木堡是一个高地,极缺乏水源。瓦剌军立即控制了当地的惟一水源——土木堡西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后,军心大乱。

也先接着又施一计,派人送信给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剌军从四面包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保护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了主帅,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知莺以礼待楚王

战国时期,晋楚展开大战,晋军大败,知莺被俘。知莺的父亲荀首为晋军大夫,率兵团战,射死楚大夫连尹襄老,射伤楚公子谷臣,一并带回去,预备以后用他们换回知莺。于是,荀首成了中军统帅。当时晋军虽败,但势力并不虚弱,楚人惧怕荀首的声威,便答应了晋换回知莺的要求。

楚王见知莺要回晋国,知道他将来一定能立下大业,便由原来把他当作罪犯的脸孔改作朋友的脸孔,在把知莺送出时,他满面和气地问知莺:“你会怨恨我吧!”

知莺回答道:“两国之间作战,是因我没有才能,才沦为俘虏。大王不把我杀死用血涂在鼓上激励将士,使我回晋受罪,这是大王的恩惠,我哪里还敢怨恨你呢?”

楚王听了这话很为得意,进而问道:“既然如此,那么你将会感激我的恩德吗?”

知莺正色回答道:“两国都是为国家利益打算,以使百姓安心度生,现在晋楚二国即已和好,各自后悔当初的怨恨,不应互相为战,那么就应互相宽恕为是,现在我们两国都在力求这样做,双方互释战囚以成其好。两国之间这样的政事,与我私人无关,我来感激谁呢?”

楚王又问:“你这番话我听得有点不对了,明明是要换你回去,可你却说与你无关,但这也毕竟是两国之间大事。那么,你回去之后如何来报答我的恩情呢?”

知莺说:“臣无从受怨,也无从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楚王笑着说:“这是哪里的话来。”

知莺说道:“……若是我的国君把我杀掉,我就是身死掉,这个大恩是不会腐朽的。假使听从你的好意而免我一死,来赐给我的父亲荀首,若他把我戮于宗庙,我虽死掉,你的恩德也会不朽的。假使轮到我担任国家大事的时候,带领部分军队保卫边疆,如果碰上楚国的将帅,我也是不会避而不打的,我会不惜牺牲地去拼杀,没有二心,以此来尽我的为臣之礼,这就是我对大王的回报。”

楚王从知莺口中得不到什么千金许诺,但知莺句句话入情入理,不好反驳,只好送知莺回去,叹口气说:“晋未可与之争。”

知莺在楚王进行盘问索要报答时,还在他人手中,然而并未故作媚态,强作欢颜,而是以礼相待楚王,这个礼,便是他应尽的臣子之礼,他的言语很有分寸,没有丝毫过度,也无丝毫不周。就这样,他依靠超人的口才,巧妙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碧血丹心

苌弘,字叔,又称苌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他生于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东周内史大夫。苌弘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东经》等15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誉。

苌弘先后辅佐东周3个君王,为巩固王室,作出了显著贡献。公元前525年10月13日,晋侯借卜卦为由,派员到周取得了景王同意,借路祈福。阴谋被苌弘识破,告之周卿刘康公后,有所准备,才避免了晋灭陆浑之举的再现。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

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经历了十四世。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不久,晋国的中行氏、范氏、赵氏、智氏、韩氏、魏氏六卿开始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韩、魏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势力大、根基深,无法扳倒,便把矛头指向了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耿耿,所以不肯惩处他。

于是,晋国的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之间的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追究苌弘的责任了。我要回国复命去了,特来向你告辞。”叔向临走时,故意将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

叔向离开后,周敬王打开信件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等等,周敬王把信拿给刘文公看,刘文公看后大怒,不辨真假就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有功,就将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蜀地去了。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换来的竟是如此悲惨的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由此,《蜀都赋》便书了“碧出苌弘之血”的名句,“碧血丹心”的典故即源于此。

千百年来,“碧血丹心”已成了为正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竭忠尽诚的代词,一向被人们著述吟咏所引用。

“终生成就奖”

在日本,有一项极高的荣誉——“终生成就奖”,有一年,“终生成就奖”在日本全国千万人的的瞩目当中,颁给了一个极为平凡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清水龟之助。

清水龟之助是一名默默无闻的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信件,分送到每一个家庭。这样的工作平淡无奇,比起那些专家学者们,可以说微不足道。

而清水龟之助之所以获得“终生成就奖”,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从事邮差工作前后二十五年的这一段期间内,清水龟之助从来没有过请假、迟到、早退等任何的缺勤状况。

在二十五年当中,清水龟之助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第一天上班时的做法一致。不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甚至连数次日本大地震灾难当中,清水龟之助总是能够准确无误地将信件交到收件人的手上。

清水龟之助表示,只要一想起那种令他感动的神情,即使再恶劣的天气、再危险的状况,也无法阻止他一定要将信件送达收件人手中的强大决心,这正是清水龟之助完成这项工作的真正动力。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清水龟之助能够不辞辛苦、持之以恒地将一件极其平凡的工作,做得如此出色呢?或许我们从清水龟之助的获奖感言中,可以找到答案。

清水龟之助不善于言辞,他的获奖感言,只有极简单的陈述。他木讷地告诉所有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做好邮差的工作,主要是他喜欢看到人们收到远方亲友捎来的信件时,脸上洋溢出那种无比喜悦的表情。

地狱与天堂的差别

一个整天不工作无所事事的人,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工作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每个人生来就要各就各位,努力尽责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喜欢的并且乐在其中的事情当成使命。这样,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并顺利完成一份共同的责任。

对于每个人来说,上天给了我们一个生命,一个身体,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天分,我们要用这些天分去做很多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说,工作是我们的天职。把工作视为天职的人,才能敬业。

有一个体格健全的年轻人,他不想工作,甚至有些讨厌工作,但他却想过一种衣食无忧逍遥自在的生活。

于是,这个年轻人向上帝跪拜道:“我不喜欢工作,但我想过富裕的生活,有好衣服穿,有好饭菜吃,有好房子住,希望主能赐给我这一切。”

上帝说:“好啊!我带你去一个地方,那不仅里有好吃的,有好衣服穿,有好房子住,而且还不让你工作!”

年轻人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好啊!我非常愿意去,我现在就要去!”

上帝说:“可怜的孩子,闭上自己的眼睛,你现在就去吧!。”

一眨眼工夫,这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非常华丽的宫殿里,他看到许多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很舒适地躺在各自的床上。这些人对他的到来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们只是目光呆滞地看了看他。

接下来,他就过着自己所期望的那种生活——每天除了吃很多丰盛的饭菜,就是睡觉。这个年轻人对就这样生活非常满意。

刚开始几天,这个年轻人非常开心,并沉醉于这样的生活。后来,慢慢地,他厌倦了这种生活。

到了第100天的时候,这个年轻人再已无法忍受这种悠闲的生活,他想起了自己以前工作时快乐的情景,他想起了自己以前工作给他带来的满足。他越想过去的那种快乐,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越是无法忍受。于是,他很生气地对上帝说:“过这种生活,简直还不如下地狱!”

上帝很慈祥地说:“可怜的孩子,这里就是地狱呀,你还以为是天堂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