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编年体史书《春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最早编年体史书《春秋》

《春秋》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那还是西周开始的时候,国家专门设立了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太史逐年逐月逐日记载,之后把记载的国家大事编辑成简册,遂成史书。因为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太史便标举“春秋”两字,以代表每一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由于强大起来的诸侯争霸,导致西周王朝分裂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西周王朝的微弱,又导致来中央朝拜周王的诸侯越来越少,为了记载国家大事,周王便分派很多史官到各个诸侯国去记录发生在其国内的大事。周王派出的史官虽在各国,而其身份则仍属王室,不属诸侯。

公元前607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国君晋灵公被杀。晋灵公经常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人们躲避他弹射的弹丸来取乐,激起了民众和大臣们对他的极度不满。

正在宫廷议事的大夫赵盾和士季看到从车里露出来的人手,问清厨子被杀的原因后,为这件事深感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于是,士季往前走了3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

过了很久,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所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您若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然而,晋灵公口上说改正错误,但实际上却一点也没改。为此,赵盾又多次进谏。因为赵盾进谏的次数多,晋灵公渐渐地越来越厌恶赵盾,并派勇士鉏麑去暗杀赵盾。

鉏麑为了乘赵盾还没起床时暗杀赵盾,大清早天还没亮就赶到赵盾家。谁知鉏麑到时,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打开了,赵盾也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了。由于上朝的时间还早,赵盾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赵盾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我既不想做不忠之人,也不想做不守信用之人,现在只能选择死了。”于是,鉏麑撞死在槐树上。

晋灵公见赵盾没被暗杀,心中不甘,又过了一些时候,灵公说要赐给赵盾酒喝,邀请赵盾到皇宫去。在赵盾到来之前,晋灵公预先在皇宫内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在赵盾喝酒时攻杀赵盾。

赵盾进皇宫后,他的随从提弥明马上发现有埋伏,就快步走上堂对赵盾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说完赶紧扶赵盾下堂。

晋灵公见赵盾要走,马上唤出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猛犬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

这时,提弥明为掩护赵盾被武士们杀死。就在赵盾被武士们围攻的紧急当口,武士中有个人忽然把戟掉过头来抵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这位武士为什么救他,对方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原来,有一次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在翳桑时,赵盾看见一位叫灵辄的人饿倒在地,就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我没有生病,我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马上让人给灵辄拿来很多食物。

谁知灵辄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后却不吃了。问其原因,灵辄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没回家了,不知道我母亲现在还在不在。我现在离家这么近,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拿回家送给我母亲。”

赵盾说:“你吃吧,你把这些东西全部吃完。我另外给你母亲准备食物。”之后,赵盾给灵辄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

晋灵公要攻杀赵盾,灵辄见被攻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恩公,所以便掉转戟头来抵御那些杀手。

赵盾见晋灵公三番五次想杀自己,他便逃亡国外。在赵盾还没有逃出晋国国境的时候,晋灵公的堂弟赵穿在桃园把晋灵公杀死了。于是,赵盾就又跑回来继续主持国政,并派人到成周把公子黑臀接回来,接替晋灵公做晋国君主。

晋国的太史董狐在记载晋国大事时,把晋灵公被杀这件事刻在了竹简上: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赵盾看到后委屈地说:“灵公不是我杀的,我冤枉啊。”

董狐说:“你作为正卿大夫,逃亡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又不能惩办凶手,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

赵盾叹了口气说:“唉!那就算是我杀的吧。《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史官们在记载历史事件的时候,把求真纪实既当作目的又当作原则,因此,他们恪尽职守,完全是按照事实记史,即便得罪国君被杀也在所不辞。

除晋国太史董狐据实记载晋国发生的大事件外,齐国的史官也是如此。齐国大夫棠公的妻子棠姜长得非常漂亮,棠公死后,齐国丞相崔杼便把她娶了过来。

齐国国君齐庄公得知崔杼得了一位美妻,便多次到崔杼家和棠姜私通。有一次,齐庄公与棠姜私通回来之时还顺手拿了一顶崔杼的帽子送给别人。

齐庄公的侍者劝阻齐庄公别拿。齐庄公却笑道:“拿了崔杼一顶帽子而已,难道他没有别的帽子吗?”这件事后,齐庄公和崔杼的关系彻底破裂。

有一次,齐庄公举行国宴款待来访的莒国国君,作为国相的崔杼称病不参加。

乙亥日,齐庄公借探病为由,到崔杼府上准备与姜棠偷情。在庭院中,齐庄公追嬉姜棠。事先有谋的姜棠进入内室后将屋门关上就不再出来,于是齐庄公在前堂抱着柱子唱歌,希望用歌声把姜裳引出来。

跟齐庄公一起来的宦官贾举因痛恨齐庄公曾鞭笞过他,早就和崔杼预谋今天要杀掉齐庄公。所以,当齐庄公进入院子后,贾举便把齐庄公的侍从拦在外面,自己一个人跟着齐庄公进入院子,并将院门从里边拴上。

正当齐庄公在姜棠内室前堂唱歌时,早埋伏好的刀斧手便一拥而上。齐庄公吓得赶紧跑到一座高台上,刀斧手们呼啦一下包围了这座高台。齐庄公求他们饶命,并要求找崔杼来对话,均被拒绝。

齐庄公见说服不了他们,于是拔腿逃跑。在他翻越一道墙的时候,追兵射中了他的大腿,齐庄公从墙头掉下来,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他杀了,他手下的十个随从也尽数被诛。

上大夫晏婴听说此事后,第一时间来到崔杼家,枕着齐庄公的遗体大哭起来,哭完之后对着遗体拜三拜而出。

崔杼手下劝崔杼杀死晏婴,崔杼摇头说:“晏婴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杀了这样的人会失去民心。”

齐庄公死后,崔杼拥立庄公的弟弟杵臼为君,史称齐景公,崔杼仍旧是国相。齐国太史在记载这件事时,就在竹简上刻上“崔杼弑其君”这句话,意思是崔杼杀了他的国君。

齐国南部有位“南史氏”的史官,听了齐国史官因记载“崔杼弑其君”,兄弟两人连被杀害后,便赶到齐国,预备续书此事。南史氏到后,听说这件事已经如实记载在竹简上了,南史氏这才回去。

郑国国君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段长得逗人喜欢,特别受到姜氏宠爱。所以,姜氏希望掘突将来把郑国的君位传给段。

掘突没有同意,还是照当时的规矩,立大儿子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43年,掘突去世了,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即郑庄公。

姜氏见心爱的小儿子段没成为国君,就对郑庄公说:“你接着你父亲当了诸侯,你把京城封给段吧。”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文武百官,要把京城封给他的弟弟段。大夫祭足反对说:“这哪儿行啊?京城是个大城,跟咱们的都城一样,是个重要的地方。再说段是太夫人宠爱的,要是他得了京城,势力大了,将来必定生事。”

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做儿子的不能不依。”郑庄公不管大臣们怎么反对,还是把京城封给了段。从此,人们把段叫“京城太叔”。

太叔打算动身上京城去,他来向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说:“你哥哥一点儿没有亲弟兄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他答应是答应了,心里准不乐意。你到了京城,得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找个机会,你从外面打进来,我在里面帮着你。要是你当了国君,我死了也能闭上眼睛啦。”

太叔到京城后,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临近地方的奴隶和犯罪的人逃到京城去的,他一律收留。20年后,太叔的势力大起来了。

这些事传到郑庄公耳朵里。有几个大臣请郑庄公快点去管一管京城太叔,说他要谋反。郑庄公自己有主意,还替太叔辩白说,“太叔能这么不怕辛苦,操练兵马,还不是为了咱们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国君担心,说这会儿这么由着太叔发展下去,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没有多少日子,太叔真把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夺去了。大臣都着急了,祭足说:“京城太叔操练兵马,又占了两个城,这不是造反吗?您就该立刻发兵去镇压!”郑庄公说:“我宁可少了几个城,也不能伤了弟兄的情分,叫母亲伤心呢。”

过了几天,郑庄公吩咐大夫祭足管理朝廷上的事情,自己上洛阳朝拜周天子去了。

姜氏得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写信,打发一个心腹人到京城去约太叔发兵来打新郑。

京城太叔接到了母亲的信,他对手底下的士兵说:“我奉了主公的命令发兵去保卫都城。”说着就发动兵车,打算动身。

谁知道郑庄公早就派公子吕把什么都布置好了。公子吕叫人在半路上拿住了那个给姜氏送信的人,搜出信来,交给郑庄公。

原来,郑庄公假装上洛阳去,偷偷地绕了一个弯儿,带领着两百辆兵车来到京城附近,埋伏停当,单等太叔动手。

公子吕派了一些士兵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混进京城,他们就在城门楼子上放起火来。公子吕瞧见城门起火,立刻带领大军打进去,占领了京城。

太叔出兵不到两天,听说京城丢了,便连夜赶回来。士兵们这才知道太叔出兵原来是要他们去打国君,乱哄哄地跑了一半。太叔一见军心变了,夺不回京城,就自杀了。

郑庄公在太叔身上搜出了姜氏的信,叫人把去信和回信送给姜氏看,还嘱咐祭足把姜氏送到城颍去住,发誓说:“不到黄泉,再也不跟母亲见面了。”

没过了几天,郑庄公回到新郑。外面沸沸扬扬,都说他这么对待母亲太过分了。做一个国君,就盼望臣民像孝顺父母那样对待他,他自己落了个不孝的罪名,人家还会来为他效力吗?

郑庄公认为自己已经起过誓,不到黄泉,不再跟母亲见面。誓言不算数,往后人家还拿他的话当话吗?

郑庄公正为这事左右为难时,城颍的一个叫颍考叔的官员,向郑庄公建议说:“人不一定要死了才到黄泉。挖个地道,挖出水来,不就是黄泉吗?咱们再在地道里盖一所房子,请太夫人坐在里头。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太夫人见面,不就应了誓言了吗?”

郑庄公一听,这真是个好办法。地道挖好后,郑庄公从地道把母亲接回到宫里。对给他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主意的颍考叔,郑庄公拜他为大夫,让他跟公子吕、公孙子一同管理军队。

后来,鲁国的孔子听说了晋国、齐国、郑国等诸侯国发生的这些事情,觉得有必要把各个诸侯国尤其是鲁国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世。于是,他就写了一部史书,名为《春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