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翻译与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0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02。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03?虚而不屈,动而愈出0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05。
今 译
天地无偏爱,以万物为祭祀的刍狗;圣人无偏爱,以百姓为祭祀的刍狗。天地之间,宽广空虚,就像风箱冶铸,空虚的气流而用之不尽,愈使用而气流愈多。言多自穷,不如缄默无言。
评 议
《老子》之书,作为哲理散文诗,常用巧比曲喻手法,段与段之间,往往似断非断、似续非续,有断续之妙,但却令人费解。正如林希逸所言:“大抵老庄之学喜为惊世骇俗之言,故其语多有病。”所谓“语多有病”,是指蕴含奇曲,令人不解。但他又赞美《老子》书曰:“其文简妙高古,亦岂易到哉!”林希逸对本章所使用巧比曲喻、喻中设喻手法,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对读者解读此章,颇有帮助。林氏对此章的评论,可归纳为这样三点。
其一,林氏曰:“生物,仁也,天地虽生物而不以为功,与物相忘也。养民,仁也,圣人虽养民而不以为恩,与民相忘也。不仁,不有其仁也。刍狗,已用而弃之,相忘之喻也。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仁,犹不德也。《庄子· 齐物》曰:‘大仁不仁。’《天地》曰:‘至德之世,相爱而不知以为爱’。亦此意也。”
其二,林氏曰:“此章大旨不过曰天地无容心于生物,圣人无容心于养民。却如此下语,涉于奇怪,而读者不精,遂有深弊……橐籥之于风,亦何尝容心?天地之与生物,亦何尝容心?故以此喻之。况用之则有风,不用则无,亦有过化之意。数,犹曰每每也。守中,默默闭其喙也。意谓天地之道不容以言尽,多言则每每至于自穷,不如默然而忘言。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亦此意也。”
其三,林氏曰:“但圣人 (指孔子)之语粹而易明,此书(指《老子》)则鼓舞出入,使人难晓。或者以为戒之多言,则与上意不贯矣。如此看破,非为一章之中首末贯串,语意明白,而其文简妙高古,亦岂易到哉?”林氏此说,颇有见地。
高亨先生说:“本章分两段。第一段是老子的政治论,指出天地对于万物,圣人对于百姓,都没有私爱。第二段是老子的人生论,指出人不要多言,要谦虚,但也含有政治意味。”(《老子注译》)说明高先生尚未能看破老子此章使用巧比曲喻、喻中设喻的艺术手法的妙处所在。
本章以刍狗、橐籥比喻天地和圣人之用事,说明天地与圣人皆无私爱,对万物和百姓皆顺其自然,而不妄为。本章仍在申发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旨。奚侗《老子集解》亦如此解读。《老子集解》曰:“‘中’,谓精神也。说见《庄子· 田子方》篇《释文》。‘多言’者,役知以应物,终于自困;不如保守精神,使神不驰于胸中,知不出于四域。行不言之教,不劳形而功成也。”
注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