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沐英长途袭云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品:《明史》

简介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十五篇七十五卷、表五篇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全书记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间277年的史事。

张廷玉(1672—1755),清安徽桐城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历仕三朝,先后充《圣祖实录》副总裁、《世宗实录》总裁等。《明史》之修历数十年,至他始克成书。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编撰时间最长的一部。清朝于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修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明史》定稿,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历时近百年。其间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等定稿。先后参加具体编修的人数不少,其中以布衣学者万斯同用力最多,但他没有担任明史馆的职名。

《明史》体例一致,叙述有节,组织严谨,内容充实,对史料取舍较为审慎。列传中有《阉党》、《流贼》、《土司》三种,比较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实况。但在明与建州女真的关系方面,有意掩盖真相或删削不利清朝统治的史事。

沐英长途袭云南



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军却,师毕济。鏖战良久,复纵铁骑,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降,属郡皆下。独大理倚点苍山、洱海,扼龙首、龙尾二关。关故南诏筑,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将抵下关,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

注释

①曲靖:路、府名。治所在南宁(今曲靖)。地当南盘江上游,为云南东部门户。 ②英:即沐英,字文英,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朱元璋义子。 ③洱海:古称叶榆泽,在云南省大理县东,以湖形如耳得名。 ④南诏:古国名。全盛时辖有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西部。

译文

公元一三八三年,沐英被任命为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随傅友德将军攻取云南。元朝梁王派平章达里麻率部十余万人在曲靖抵抗。沐英的部队乘雾天进攻白石江。雾散天晴,两军隔江相望,达里麻大为震惊。傅友德准备渡江,沐英说:“我军疲惫,要警惕被敌军所制。”于是指挥部队严密部署阵势,摆出要渡江的架势,却秘密地派部队从下游过江,迂回到敌军背后,又在山谷间遍插旗帜,每人吹铜号迷惑敌人。元兵惊慌混乱。沐英赶快指挥部队渡江,让泳技好的作先头部队,手持长刀勇猛冲杀。元军败退,沐英的部队全部过江。和元军鏖战很久,又出动骑兵攻击,终于大败元军,活捉达里麻,元军尸体横卧十余里。沐英的部队长驱直入云南,梁王逃走,右丞观音保举城投降,其所属郡县均被占领。只有大理元军依托点苍山、洱海,扼守龙首、龙尾二关。这两座关是古南诏国修的,由当地首领段世守卫。沐英亲自率领部队进逼下关,派王弼沿洱水东攻上关,派胡海由石门沿小路渡河登上点苍山,插上旗帜。沐英渡河夺隘进攻,山上的士兵也向下攻击,上下夹击,活捉段世,终于占领了大理。

朱升传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年老,特免朝谒。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寻命与诸儒修《女诫》,采古贤后妃事可法者编上之。大封功臣,制词多升撰,时称典核。逾年,请老归,卒年七十二。

升自幼力学,至老不倦。尤邃经学。所作诸经旁注,辞约义精。学者称枫林先生。子同官礼部侍郎,坐事死。

注释

①休宁:县名。治今安徽休宁县。 ②乡荐:中举人。 ③学正:地方学校学官。 ④蕲(qí)、黄:县名。蕲,治今安徽宿州市东南蕲县集。黄,黄州,元时为路,今湖北长江以北,滠水流域以东,巴河以西地区。 ⑤石门:县名,今湖南石门县。 ⑥吴元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称吴国公,故是年称吴元年。 ⑦邃(suì):深远,引申为精深。

译文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朝末年中举人,当过池州的学正,教授很有一套。蕲、黄地方发生暴动,放弃做官隐居在石门。经常躲避兵灾到处逃窜,但是没有一天丢弃过学业。明太祖攻下徽州,因为邓愈推荐介绍,召来请教当前形势和办法。朱升说:“把城墙修筑得高高的,多方筹措积储粮食,不急于称王。”太祖认为很对。朱元璋称国公的那年,被授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的官位。因为年纪大,特许不上朝拜谒。洪武元年升为翰林学士,制订宗庙按时祭拜斋戒的仪式。不久又受命与儒生们修订《女诫》,采集古代有德行的后妃事迹可供后人学习的,编好后进奉上去。大封功臣时,命令文书大多由朱升撰写,当时被称为典雅精炼。过了一年,因年老辞官回家,死时年纪七十二。

朱升从小刻苦学习,到老不厌倦。对经学更有精深的见解。所作的诸经旁注,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学者称他为“枫林先生”。有个儿子名同,做过礼部侍郎,因犯法被处死。

李 时 珍 传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注释

①蕲(qí)州:今湖北蕲春县。 ②《本草》:记载中药的书籍。 ③陶弘景: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字通明,初为齐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曲山。他作《本草经集注》,创立新的药物分类。 ④苏恭:即苏敬,显庆二年(657年),苏与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人作《新修本草》(今称《唐本草》),显庆四年(659年)书成,由国家颁行。 ⑤刘翰:五代周时即任翰林医官,后入宋,著有《开宝本草》。 ⑥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纂《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 ⑦病:不满意。 ⑧芟(shān):删除。 ⑨历三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修书,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脱稿,历时27年,称30年,举约数。 ⑩三易:三表多次,易为修改。多次修改。 厘:订正。 出产:产地。 ⑬遽(jù):突然。 神宗:明神宗朱翊钧。 ⑮奉祠正: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李时珍任楚王府奉祀正,在嘉靖十年(1551年),当时他还掌管“良医所”,后又被推荐任明王朝太医院吏目,未及一年离职。 ⑯蓬溪知县:蓬溪县长官。蓬溪,今四川省蓬溪县。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学家的《本草》一书,从神农传下来的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本草纲目》。书中增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元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表彰这件事,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有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四川蓬溪知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