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戏剧《汤显祖和爱情悲喜剧《牡丹亭》》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戏剧《汤显祖和爱情悲喜剧《牡丹亭》》鉴赏

(一)



明初杂剧作品不少,质量不高。其原因,一是封建统治者用法律形式提倡有利于封建阶级统治的杂剧,禁止真实反映社会矛盾冲突、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杂剧; 二是一些封建阶级作家利用杂剧宣扬封建道德,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或者把杂剧当作给统治阶级消遣享受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创作风气。辟如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写了《冲漠子独步大罗天》这样的神仙道化剧; 周定王长子、周献王朱有燉撰写了“庆贺” 、“节义” 、“度脱”主题的杂剧集《诚斋乐府》,虽写了《黑旋风仗义疏财》、《豹子和尚自还俗》这样的“水浒”戏,但其中对梁山英雄进行歪曲和诬蔑; 官至宰相之职的丘浚写了宣扬封建道德教条的《五伦全备记》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 老秀才邵灿写了步《五伦全备记》后尘的《香囊记》,等等。此时期只有杨纳(蒙古人) 的《西游记》杂剧对后来的《西游记》小说影响较大;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记元及明的杂剧名目,品评作家作品)为研究元明杂剧提供了不少资料; 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英雄历史故事剧(如《草庐记》、《古城记》、《金貂记》)及水浒故事剧(如《木梳记》)等对以后戏曲创作产生过较好影响。

明中叶以后,剧坛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优秀杂剧作家和作品,著名的有徐渭的《四声猿》 (包括《狂鼓史》又名《渔阳弄》,写祢衡在阎罗殿上击鼓骂曹;《雌木兰》,写木兰代父从年; 《女状元》,写黄春桃的女扮男装、考中状元、从公断案; 《玉蝉师》 (写红莲和柳翠的故事) ,王九思的《杜甫游春》 (据王世贞《艺苑厄言》说剧中李林甫影射当时宰相李东阳) ,康海的《中山狼传》 (王士祯《池北偶谈》说此剧讽刺李梦阳对康海负恩) 。还出现了所谓“三大传奇” (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 ,即李开先的《宝剑记》 (写林冲和高俅的忠奸斗争) 、梁辰鱼的《浣纱记》 (写西施、范蠡在吴越兴亡中的悲合离合)、焦循《剧说》认为是王世贞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写夏言、杨继盛等忠臣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 。还有高濂的《玉簪记》 (写书生潘必正和女道陈妙常的爱情故事) 、周朝信的《红梅记》 (写侍妾李慧娘反抗贾似道的控制,生与裴禹相爱,死与裴禹结合的故事) 、孙钟龄的《东郭记》 (敷演齐人有一妻一妾事) 。传奇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注重文采忽视音律; 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注重音律忽视文采。汤显祖写了著名的《临川四梦》; 沈璟写有《红蕖记》 (写书生郑德璘和韦楚云 (盐商女)、书生崔希周和盐商女曾丽玉,在洞庭边以红蕖、红绡、红笺互赠,最后互结夫妻的故事) 、《 义侠记》(写武松盼望招安以报君恩的故事) 、《情笑记》 (包括十个小戏)等。

明后期“临川派”作家孟称舜写了《桃面人花》 (写崔护和叶蓁的爱情故事) ,阮大铖写了《燕子笺》 (写书生霍都梁和妓女华行云、官家小姐郦飞云之间的婚姻) ; “吴江派”作家袁晋写了《西楼记》 (写于鹃和穆丽华爱情故事) 、沈自晋写了《望湖亭》、《翠屏山》等。

明中叶后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还要算汤显祖的《牡丹亭》。

汤显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 ,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他比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早生十四年,死于同年。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四十九岁自署清运道人,五十岁号海若士,晚年号茧翁。他出生在江西临川县城,祖父和父亲都是廪生,祖父好道,父亲好儒。他出身书香之家,五岁能做对联。1560年因战乱随父母离家,次年复归,当时只有十一岁的汤显祖就写了《战乱》一诗,其中说“太守塞空城,城中人出走。宁言妻失夫,坐叹儿捐母” ,表现了他对官吏的讽刺和对人民的同情,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能。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朱明王朝已历二百余载,皇帝昏庸,宰相弄权,宦官横行。他十七岁前,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服丹求神,大兴土木; 二十四岁后,明神宗在位,搜刮民财,酒色财气,四病缠身。汤显祖去世后十二年爆发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决不是偶然的。他生活的时代正是火山爆发前的酝酿时期。

在政治上,汤显祖与东林党人邹元际等是好朋友,常常一起议论朝政,抨击权奸。思想上,与王学左派息息相通,早年投师罗汝芳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 ,后在南京任职,敬佩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朱熹哲学的达观(紫柏) 和尚,称他们为一“杰” 一“雄” 。他把李贽的言论比喻为“美剑” ,对其著作多方搜求,认真阅读。李贽在北京狱中被迫害自杀,他曾作《叹卓老》表示自己的愤慨和悼念之情。达观和尚对他也有较大影响,曾授予他“寸虚”禅名,汤显祖晚年的佛家思想与此不无关系。在文学上,汤显祖和徐渭及公安三袁一起反对摸拟,提倡性灵。

汤显祖十三岁考中秀才,二十多岁考中江西省第八名举人,以后十余年功名却很不如意,不是他没有本事,而是因为得罪了丞相张居正。张居正在政治上很有一番作为,但作风不好,一心为儿子谋官位。二十八岁的汤显祖1577年到北京赴考时,张居正让儿子结交汤显祖和沈懋学,并以前三名举人相许,汤显祖拒绝了,结果名落孙山。沈懋学屈身攀结,一举登第,张居正儿子亦中探花。三年后张居正又叫三儿结交汤显祖,汤显祖又拒绝了,这一次张居正三子中了状元,汤氏却落了榜。直到张居正死去的第二年即1583年,才考中进士,这时他已三十四岁,被派到南京做太常博士一类闲官。万历十九年也即他四十二岁时,写了“论辅臣科臣疏” ,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抨击张居正和申时行任宰相时堵塞言路、任用私人,结果被贬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两年后申时行下台,被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如驱除虎害,压制豪强,放囚犯除夕回家探亲、出狱看花灯,任职五年,没有打死过一名囚犯,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他虽为百姓所爱,却为当权者所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劾辞职回家,三年后正式被免职,从此绝意仕途,隐居老家,著书读书,教子养亲。回家隐居头几年,他便写了所谓“临川四梦” : 《牡丹亭》、《邯郸记》、《南轲记》,把早年与人合作的《紫箫记》改为《紫钗记》。汤显祖一生还写了大量文,收在《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玉茗堂诗文集》中。但诗文不如戏曲成就大。戏曲尤以万历二十六年(1588年)他48岁时写成的《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成就最大。当时有许多人修改上演,他对一些拙劣的修改者进行了批评。汤显祖自己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清代梁廷枬(nān)在《曲话》中也评价说: “玉茗四梦,《牡丹亭》最佳” 。《牡丹亭》不但是汤显祖的代表作,而且是我国戏曲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艺术明珠。

《牡丹亭》是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大意是这样: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有一独生女儿名叫丽娘,长得聪明美丽。父母爱如珍宝,整日把她关在深闺小院,不准与外人接触,专门给她请了个老儒生名叫陈最良教授《诗经》,《关瞧》这篇优美的爱情诗触动了她的心弦。丽娘的侍女春香年幼淘气,在学堂和陈先生开玩笑,并引小姐到书房后花园游春。花园美景如画,杜丽娘“触景伤情” ,昼眠香阁,做了一梦,梦见一位风度幽雅的才子手持柳枝和她在牡丹畔的梅树下幽会,两相恩爱,情意缠绵,不料好梦被老娘撞醒。此后,她便情思难舍,念念不忘那位梦中情人,独自于园中寻梦不见,结果相思成疾。她于病中画了幅自画象,并题诗一首曰: “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她托春香将这幅题诗自画象藏在后花园湖石边,不久自己便死去了。死后,家里人按照她的遗嘱,将她安葬在后花园的一颗梅树下,还修了座梅花观,请了一位石道姑为她守灵柩。三年后,有一游学才子名叫柳梦梅,因中途生病,借梅花观的空房将息身体。此时杜宝因升安抚使已迁往杨州去了。一日,柳生偶然去游花园,拾得杜丽娘那幅题诗的自画象,仔细一看,似曾相识。更有趣的是,晚上做梦,那位画中人竟然来到他的面前,向他表示真挚的爱情,向他说明自己就是因为爱情而死的小姐杜丽娘的魂灵,告诉柳梦梅使自己复生的办法。柳生和石道姑遵嘱祈祷,开墓,果然杜丽娘重新复活。因怕开墓之事被发觉,二人一起逃至临安。这时杜宝从淮扬移镇淮安,其妻与侍女春香就住在临安,杜丽娘途中与母相遇,得知父亲所在,便叫柳梦梅上京应试后顺便探问父亲杜宝,柳生于考试后发榜前带着杜丽娘的自画象寻找老岳丈。恰好杜宝因抗金有功被提拔为宰相回京任职,得知此事,大为恼怒,认为柳梦梅是盗墓贼,把他押回临安,下入牢狱。这时突然传来柳梦梅考中状元的消息,柳方免一死。但杜宝仍不认“鬼”女儿和“贼”女婿。最后皇帝出面公断,合家团园。

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喜剧。封建阶级鼓吹“存天理,灭人欲” ,汤显祖却在《牡丹亭》里表现了一个与此完全相反的主题: 火热的人欲战胜冰冷的天理。这里的“人欲”就是作品中的所谓“至情” ,即真正的人的感情。这种情与人并存,如同树和影并存一样,人生则情生,人亡情不亡。它是天理所无法遏止无法消灭的,消灭了情就等于消灭了人本身,遏止情就等于遏止人的天性。作品这一主题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礼教,肯定了主人公杜丽娘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幸福婚姻的合理愿望和要求。

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父亲是个封建阶级的大官僚,熟读孔子诗书,把周公之礼奉若神明,完全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对待一切。母亲是个封建阶级贤妻良母的典型,对丈夫百依百从,对女儿绳之以“礼” 。她的感情之树似乎已经枯蒌,对女儿在裙衩上绣花绣鸟,对女儿偶而游了一次花园,她都大惊小怪。在她看来,“凡年少女子,最不宜艳装戏游空冷无人之处” 。为此,她叫来春香,大加训斥: “你这贱材,引逗小姐后花园去。倘有疏虞,怎生是了! ”并吩咐: “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翦朵,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 。她虽然不象杜宝那样“一味作官,片言难入”,但她毕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维护封建礼教,把女儿培养成封建阶级所需要的贤妻良母这一点上,和丈夫保持着一致。出于母爱,对女儿不乏恻隐之心,有时对女儿略加“放纵” ,一经丈夫责怪,她便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地充当起丈夫家教的执行者。杜丽娘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又是个独生的千金小姐,言行很不自由,命运更难自主。她住在小庭深院,四堵高墙把她和外界隔离开来,在父亲官衙住了三年,连后面有个花园都不知晓,更未去过。她的生活也非常单调、寂寞、无聊、枯燥,除了刺绣,就是读书,连白天打瞌睡的权利都被父亲粗暴地剥夺了。一日午眠,被父知晓,教训她说: “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睡眠乃人之天性,也被无理干涉。在这样的封建教育之下,杜丽娘并不象侍女春香那么活泼天真,娇憨可爱,而是稳重、矜持、恭顺孝敬,对父亲的“高教”无不应承,很象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德言容工” ,四德皆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她在内心深处,埋藏着追求个性自由的欲望,她画秋千图、摹鸳鸯谱,即是明证。

杜宝清廪生陈最良给杜丽娘教习家传《诗经》,以便使女儿读书识礼,希望她能在开篇就讲“后妃之德” 的儒家经典中学习所谓 “贤妃” 的榜样。陈最良是个对儒家经书半懂不懂的腐儒、“痴翁” ,他自云活了六十米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 ,理由是: “孟夫子说的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 ‘收其放心’ ” 。这样的老师怎能把《诗经》的真谛教给学生! 他只能“依注解书” ,照本宣科。但年已及笄,被压抑的做“人”欲望不断增长的杜丽娘,对《诗经》中所谓讲“后妃之德” 的“关睢”却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她谈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稍然废书而叹曰: 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还说:“关了的雎鸠, 尚然有洲渚之兴, 何以人不如鸟乎! ”学习《诗经》的客观效果和杜宝、陈最良的主观愿望相反,不但没有使杜丽娘稍为领略一下“后妃之德” ,反而在这个官僚家庭出身的少女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使她发生了“今不如古” 、“人不如鸟” 的慨叹。她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寂寞无聊感到不满,希望能象自然界中的鸟儿一样,有洲渚之兴,个性自由一些。在她看来,圣人之情也是如此,今人不应例外。整天关在四堵墙内,有什么幸福可言! 有什么人生的乐趣! 于是她采取了游园的大胆行动,这在今天也许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说,却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行动。游园是学习《关睢》的直接后果,学习《关睢》成了游园的思想动员,这在杜宝和陈最良是根本预料不到的,而这正是明中叶以后的时代精神在杜丽娘身上的曲折反映,虽然这种反映很微弱,开始也还不够强烈,但即使如此,也为封建礼教所不容。

杜丽娘个性自由、追求幸福的欲望毕竟是遏止不住的。她的游园如同鸟儿冲出牢笼,飞进了自然界。游园使她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游园前,她对镜修饰,为自己沉鱼落雁的美貌“无人见”而自怜自叹。游园中,她又被“姹紫嫣红” 、“良辰美景” 、“成对儿莺燕” 的大好春光所感召。自然界的春天“都付于断井颓垣” ,少女的青春在幽闺中消磨,这怎能不叫她感慨万端! “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 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 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成秦晋。(长叹介)吾生 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 “这衷怀那处言” 。她的青春觉醒了,她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怀疑、埋怨、不满,她要求摆脱现实生活对自己的束缚和限制,追求一种天性自然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生活在她也无非是能于及笄之年早成佳配罢了,但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值得深思的是,作者让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目的却在睡梦中实现了。绣房午睡,杜丽娘梦见了一位风雅才子手持柳枝和她在牡丹亭畔的梅树下欢会,他们的正当爱情还得到花神的保护。但是好梦不长,她被母亲唤醒,又回到了现实中,生活一如既往,依旧是老母亲责怪她不做针指,不观书史,昼寝于此。梦中的一切化为鸟有。那位理想情人,只留下一“柳” 一“梅” ,并不知姓甚名谁。杜丽娘感到无限的悲伤和忧郁。但她并不悲观,没有放弃对个性自由和幸福爱情的追求,她不顾母亲不准游园的“禁令” ,自去园中 “寻梦” 。她来到睡梦中与情人幽会的梅树下,然而梦中情景只是留给她美好的回忆,那里寻它得见! 她不禁感叹: “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 ” “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梦魂前,霎时间有如活现。”真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至此,她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与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制度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因为她不只是象崔莺莺那样要求婚姻上的幸福,而是要求个性自由,命运自主,要爱什么就能爱什么,要恨什么就能恨什么,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不受任何拘束。若能做到这一点,虽死无憾。当然,她的这种对封建礼教以至封建制度的怨恨和反抗只是在内心深处进行的,就连一直和她形影不离的春香也看不出来。杜母虽然有所察觉,发现女儿“长眠短起,似笑如啼,有影无形” ,试探性地对杜宝说: “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而只相信“理”不相信“情”的杜宝却说: “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呢” ,在他看来,女儿不会因为“情”而生病,“则不过往来潮热,大小伤寒,急慢风惊” 。这个只讲“理”不讲“情” 的老官僚就是这样不动一刀一枪地在扼杀着独生女儿的生命! 杜丽娘也就在这肉眼看不见的“情” 与“理” 的博斗中打了败仗,相持数月之后抑郁而死了。她的死是对杀人不见血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是时代的悲剧。也暴露了封建礼学必然崩溃的命运,暴露了封建理学的不得人心,暴露了封建理学维持家庭关系的失败。

为什么《西厢记》中崔莺莺在现实中能追求到的东西,杜丽娘却得不到呢?

首先,杜丽娘生活在封建礼教严密控制之下的四堵高墙之中,除了绣房,就是书房,充其量也只能“身处小庭深院” ,或去断井颓垣的后花园这杳无人烟的地方偷偷闲散;而崔莺莺则因故暂时离开封建礼教严密控制的相府,而暂居于普教寺这个与封建家庭隔绝的“世外桃园” 。

其次,杜丽娘既受母亲管束,又受老父控制; 而崔莺莺只有母亲管教,而无严父督责。

第三,崔莺莺在普教寺有幸接触了多情年少的秀才张君瑞;而杜丽娘除了春香、父母之外,唯一可以接触的就是老朽不堪的腐儒陈最良。手持柳枝和她在梅树下相会的风雅才子只有在睡梦中才得一遇,一回到现实中便寻他不见了。

第四,崔莺莺和张君瑞之结合得力于红娘和白马将军;而杜丽娘身边的春香不如红娘,她自己也无缘得识什么“白马”。

第五,杜丽娘比崔莺莺的思想起点高。崔莺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才子佳人式的自由爱情,而只是不满于父母包办的与无论心灵或外表都非常丑恶的郑恒结合的封建婚姻。而杜丽娘追求的最终目标则是一种“天性自然”的生活,这一生活目标比单纯的自由爱情内容要深广得多。自由爱情只是这一生活目标的起点和重要表现罢了,远不能概括这一生活目标的全部内容。所以杜丽娘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比崔莺莺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更带根本性,更深刻,也更不容易调和,因此她不可能象崔莺莺那样在现实世界取得胜利 (当然这点胜利也得来不易) ,而只能在梦幻中去得到愿望的暂时满足,一旦回到现实中,便变得空虚孤独和冷落。

杜丽娘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失败了,但他至死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于病危时自描春容,题诗其上,装于紫檀匣中,藏在湖石边,希望持梅情人能够拾得。她肉体虽亡,“情心”不死,到了阴间念念不忘打听姓柳还是姓梅的丈夫,真象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的: “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官可狎而处,而 ‘柳’、‘梅’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她的钟情连判官也生怜悯之心,放她出枉死城,随风游戏,跟寻情人。她的鬼魂终于在梅花观与情人相遇,二人对天盟誓,永结秦晋之好,生前的梦幻在阴司地府变成了现实。作者用这种对比手法,说明人间“天理”不如阴司的“天条” ,“天理”实际上最不近情理。阎罗判官还有恻隐之心,人间天理的笃信者却冷酷无情。在人间“天理”的控制下,人不如阴间的鬼自由! 阴司地府尚且保护柳杜挚情姻缘,人间社会却偏偏要把它加以扼杀! 可见,“天理”只是要窒息人的天性罢了,毫无真正天理可言。

可惜这一点并没有被杜丽娘所认识,她重新复生回到阳世,满以为阴间的既成事实会被阳世的老父亲承认,因此当柳梦梅向她提出正式结亲时,她竟然漫条斯理地说: “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 “秀才可记的古书云: ‘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柳梦梅对她说: “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 。她回答说: “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这表明她清醒地认识到有“天理”统治的人世与无“天理”存在的阴间的根本区别,她感到了 “天理”那无形而强大的压力。也说明她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天理”的毫不留情的冷酷本质,对“天理”的笃信者抱有幻想。陈最良要上杜丽娘坟墓随喜,石道姑讲明事泄之祸,并建议柳杜私逃灭迹,此时此刻,杜丽娘只好答应,对父母的幻想打消了,在环境的压力下,“逼上梁山”,与柳梦梅私奔临安,在反抗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从此,她的性格变得坚强了,再也没有动摇后退,也无法动摇后退,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了。果然,杜宝对复活的女儿不但不承认,而且认为是“成精作怪”的“妖孽” ,要“奏闻灭除” 。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皇帝责怪杜丽娘自媒自婚,杜丽娘哭而告曰: “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恩” ,“真乃是无媒而嫁” 。这就把救活她的柳梦梅和扼杀她的老父亲区别了开来。杜宝问: “谁保亲?”杜丽娘答: “保亲的是母丧门。”杜宝问: “送亲的?”杜丽娘答: “送亲的是母夜叉。”这简直是对人间“天理”笃信者的绝妙讽刺。在皇帝亲判“父子夫妻相认,归第成亲”的情况下,杜丽娘哭求相认,杜宝却向女儿提出“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的要求。面对杜宝的无情无理,杜丽娘回答: “叫俺回杜家,讪了柳衙。便作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 。经过曲折的斗争,杜丽娘终于取得了胜利,“人欲” 战胜了“天理” ,全剧以大团园结束。

杜丽娘的形象首先表现了情的合理性。情是人的天性,不仅指爱情,还包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情,只不过在杜丽娘身上集中地表现为爱情罢了。这是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形象高出于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的地方。除了象石道姑这种有生理缺陷、象陈最良这种被理学扭曲了灵魂的人外,正常的人都有这种天性。而封建理学偏偏要消灭这种天性,把人变成石道姑和陈最良,岂不谬乎!

杜丽娘的形象还表现了情的巨大力量。作者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者这段话道出了杜丽娘形象的关键和要害。“情”是杜丽娘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杜丽娘生而死,死而生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杜宝所说的“妖” 。杜丽娘生长在封建理学严格管束的名门,经受的是封建理学的教育,但封建的理学却没有能够主宰她的命运,而是被封建理学视为洪水猛兽的“情”决定着她的生和死,这充分显示了“情”的巨大力量。

杜丽娘形象的意义,还在于它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倾向和要求,这就是个性自由,人性解放。虽然由于阶级和认识的局限,杜丽娘身上还打有深刻的封建阶级烙印,如要求柳梦梅金榜题名,最后通过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皇帝出面裁决,但这些丝毫削弱不了这一形象所放射出来的时代光辉。杜丽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蒋瑞藻在其《小说考证》卷四记载说,娄江女子俞二娘,非常喜欢《牡丹亭》,与杜丽娘发生强烈共鸣,以至于“断肠而死” 。清代焦循《剧说》转引《娥术堂闲笔》中记载说,杭州有一女伶名叫商小玲,和杜丽娘同病相怜,婚姻不能自主,抑郁成疾。有一天演《牡丹亭》唱到《寻梦》中“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 时,禁不住泪如泉涌,扑身倒地而死。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打动一代女子的心灵,决不是偶然的。

《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一方面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关系极大。《牡丹亭》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杜丽娘为个性自由而死,又为个性自由而生,这种又生又死,又死又生的情节看来似乎荒诞无稽,但是因为它表现的是青年女子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获得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是真实可信的,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之中的,因此不但不给人以虚假离奇的感觉,反而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作者把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对照描写,把阳世和阴世对比描写,把人和鬼连系起来描写,以表现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冰冷麻木、对人的天性的扼杀,表现幻想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情支持、个性自由、理想的实现,从而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达到批判封建理学的目的。

《牡丹亭》艺术上又一特点是人物个性的鲜明突出。所谓杜丽娘之“妖” ,柳梦梅之“痴” ,老夫人之“软” ,杜安抚之“古执” ,陈最良之“雾” ,春香之“贼牢” ,等等,正是《牡》剧人物个性的精当概括。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是《闺塾》这出戏。杜丽娘见了陈最良,口称“先生万福” ,而春香却说“先生少怪” 。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不同的教养和性格。陈最良批评丽娘上课迟到,丽娘连忙说“以后不敢了” ,春香却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陈最良讲“关关睢鸠” 之“关关”是为“鸟声” ,春香马上问“怎样鸟声儿?” 陈最良学鸠声,春香亦学鸠声。陈最良讲“在河之洲”,春香马上接过口说: “俺衙门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河知州家。” 总之,杜丽娘对老师恭顺、尊敬,认真听讲。而春香对“昔氏贤文把人禁杀”不满,所以在陈最良讲课时,一有机会便接过话头嘲笑取乐,把教习《诗经》的严肃课堂变得极不严肃。同样是对陈最良讲课不满,当他讲到“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逑他” ,春香马上追问: “为甚好好的逑他” 。这一单刀直入的提问抓住了腐儒讲课的弱点,陈最良回答不出,只好以 “多嘴”禁止春香给自己难堪。杜丽娘却没有采取春香的方式,而是平心静气但又很不满足地说: “师付,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两种方式表现了两种不同性格。写字的时候,陈最良要春香取文房四宝,春香却取来梳妆打扮的画眉笔、薛涛纸、鸳鸯砚。陈最良讲古人囊萤映月、悬梁刺股的勤学故事,春香却认为“待映月耀蟾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纳,有甚光华。”陈最良要丽娘好好读书,春香却用“花明柳暗”的花园引逗小姐。从这些描写可看出陈最良的迂腐守旧,春香的娇憨天真,听到有卖花声,春香忙对丽娘说: “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陈最良用荆条打她,她抢过荆条投于地上。杜丽娘责怪她“唐突了师父” ,要她“快跪下” ,并要求她“手不许把秋千索拿! 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乍看起来她象是站在陈最良一边,态度显得一本正经,但陈最良刚走,杜丽娘教育春香“一日为师,终身父母,他打不得你” 之后,马上迫不及待地又问春香“你那花园在哪里?”春香不说,杜丽娘转怒为笑,继续追问。春香使气说: “兀那不是! ”丽娘又问花园景致,春香给她作了介绍,她说: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 ,似乎有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但接下去又不动声色地说: “且回衙去” ,看来不置可否,既不说去,又不说不去,实际上已经被花园所吸引了。这些描写把春香的活泼可爱和丽娘的恭顺、稳重、深沉的不同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

《闺塾》这出戏作者象写了一场争夺战。陈最良用儒家经典教育杜丽娘,使她按照杜宝所希望的那样生活。春香则用实际生活引逗丽娘,使她过一种正常人的天性自然的生活。争夺的结果,春香受到了陈最良和杜丽娘的共同处罚,似乎是春香在这场争夺战中打了败仗。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杜丽娘由于自己的出身教养和地位与春香不同,她不可能象春香那样无所顾忌,她还要出于礼貌关系照顾老师的面子,尊重父母的规训。但是她的内心感情却被春香引动了。从“理”性上讲,她似乎是倒向陈最良一面,但从感情上讲,无疑地,她是倒向了春香一边。作者通过这场争夺战,把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表现得鲜明突出。

《牡丹亭》艺术方面的又一特点是写景写情和写人物内心波澜做到水乳交融,曲文优美,百读不厌。《游园》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作者连用了六支曲子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第一支曲《绕地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这支曲子写杜丽娘游园前的思想感情。意思是,莺鸟的喧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啊,外面是一片缭乱人心的春光。可惜我只能在这与世隔绝的四堵高墙之内盘旋,过着绣花、读书、闷睡,闷睡、绣花、读书的单调、乏味、烦闷的生活。同样是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怎么今年比去年特别显得殷切呢?开头一句中的“回” 字,不但写少女被春鸟从睡梦中唤醒,也包含有她那一颗青春的心被春鸟所“唤醒” 的意思。“乱”字既写春光迷乱,也写少女那颗被唤醒的青春的心恍惚不定。一“小” 一“深” 写她对幽禁的环境的不满。“尽” 、“抛” 、“残” 写她对单调枯燥生活的厌烦。“关情” 写她对春天的依恋之情和去年一样,只是因为春情更浓越显得迫切罢了。这支曲既写春光,又写春情,句句双关。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这一支曲写杜丽娘对镜梳妆。在此之前,杜丽娘残妆未卸,呆望梅关,思绪万千,愁闷无端,真是春意缭乱,春情难遣。接着春香取来镜台衣服让她梳妆,面对菱花镜,她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美貌,同时看到颤颤悠悠吹来小庭深院,飘摇荡漾如同细线一样的晴丝。“晴丝”春容同映镜中,一下触动了她的少女“情丝” ,使她沉浸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中,以至于忘掉了修饰打扮。半天,才开始整理装饰。都只怪这该死的菱花镜! 是它偷偷地把我这半面春容映入其中,害得我只顾专心照镜,却不能专心妆饰,连发卷偏到了一边也未及时整理。接着她边走边感叹: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就是说,自己美丽的形象、青春的体态,在闺房里,只能被镜子照下半面,只能自我欣赏,不能见天日,不能见世面。这支曲子写她对镜理妆,自我陶醉。同时又感叹自己青春年少,与世隔绝,孤芳自怜。当春香夸她“今日穿插的好” 时,她唱道: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陈最良看人是看儒家经书对她的“雕饰”如何; 春香看人是看自然服饰如何;而杜丽娘则注重人的天然姿态如何。所以杜丽娘一听到春香惊叹她“穿插”的好时,表白说: 你只说我穿着艳丽绛红的裙衫,戴着宝石光灿的花簪,岂不知我这个人爱好不是穿戴打扮,而是天然无饰的青春之美。可不是吗?我这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美貌,不是比那美丽的穿戴妆饰更动人吗?而这,又有谁看得见,又有谁加以赏识呢?这一曲把杜丽娘和春香区别开了。虽然杜丽娘向往大自然之美与春香的引逗分不开,但杜丽娘比春香想得更深更远,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一生爱好是天然”是她思想性格中大放异彩的地方。

杜丽娘来到园中,大好春光使她不禁发出感慨: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心灵深处掀起了波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就是那支使林黛玉神魂颠倒的名曲,历来传诵不绝。“姹紫嫣红” 总括园中娇艳的花色,“断井颓垣”概述破败冷清的院落,二者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春光如此美好,而院落却是如此的叫人扫兴? “原来” 写她面对大好春光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异; “似这般” 写她对花与园不谐调的感慨,“都付与” 写她对此痛惜。面对此时此景,她禁不住从深心发出呼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好象一个久不食荤的人,突然遇到一桌丰盛的筵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弄得她眼花缭花,一时不知何处下箸方好。天哪天哪,这样大好的春光,这样迷人的景色,叫人怎么样才不辜负于它呢!偌大乾坤,有谁家能使人心情愉快地度过春天呢!很显然,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对春光流逝的惋惜,而且含有对自己青春年华无声无息地流逝、得不到应有的关心这一处境的哀怨和不满。这是千千万万被封建礼教禁锢在贵族家庭的不幸女子的强烈呼喊! 下面的合唱,作者用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十六字描绘了雕梁画栋,楼阁亭台,细雨微风,烟水游船这样一种更为广阔深远的迷人春景。这种春景,杜丽娘只是从眼前景色中受到启发,想象得来,并不能亲自领略,为什么呢?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狠心的封建家长不仅对这美好春色而且连同少女的青春一起都一概视而为贱,不予理睬,白白作践了。这支曲子是杜丽娘感情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她开始由喜到叹、到怨了。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景与情的矛盾,写主观与客观的不能统一,以及这种矛盾在主人公内心引起的感情波澜。曲词典雅,哀惋动人,情意深远,极富音乐美。

杜丽娘感伤哀怨的感情波澜在后面的曲子里一浪高过一浪地发展。她赏花时在《好姐姐》一曲中唱道:

遍春山啼红杜鹃,荼糜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贴) 成对儿莺燕呵,(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园。

这支曲虽写她赏花,但心情并不欢畅,而是充满了浓郁的感伤。正因为如此,所以悲剧象征的杜鹃花,晴丝醉软的茶糜花和虽具国色,却失其时的牡丹花,也就格外比别的花更引她注目。这些花不但没有稍减反而更加加浓了她的抑郁悲伤情怀 。她的美貌犹如牡丹,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怎不叫她肝肠欲断! 再加上莺燕成对,欢乐歌唱,好象故意作态给孤单无聊的杜丽娘难堪。是呵,小鸟尚且成双成对,无拘无束,又飞又唱,如此欢乐地度过春天,为什么杜丽娘其人竟不如鸟呢?相形之下,她的心情更加孤独感伤了。心如玻璃水晶一眼可以望穿的春香赞叹“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而杜丽娘却有些不耐烦地说: “提它怎的! ”接着唱: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春香游兴正浓,观之不足; 而杜丽娘却要“兴尽回家”了。二人所见相同,所感相异。连身边这唯一的伴侣也不理解杜丽娘的心情。她既无缘象莺莺一样偶遇挚情的张生,又无幸运碰到象红娘那样热心机灵的侍女,眼见着自己的青春随时流逝,却无计可施,她的心情怎能不愈加烦闷呢!

总之,这六支曲子不仅交待了杜丽娘游园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她的喜春、惜春、恼春的感情变化过程,写出了她青春的觉醒。作者先写她向往大自然的春天,为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而自怜;接着写花园春色付与断井颓垣,青春少女无聊孤单; 又由牡丹想起自己青春被担搁,不如莺燕; 最后写对眼前景色生厌。真是“春色恼人,信有之乎! 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 ”从这六支曲子可看出作者写景写情写人物内心波澜的卓越才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