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王瑞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写起,一直写到钦宗靖康二年,写出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孝宗淳熙年间编成全书九百八十卷,举要目录六十八卷,共计为一千零四十八卷。

作者李焘(公元1115-1184年),字仁甫,丹棱(今四川洪雅)人。初任地方官多年,后任兵部员外郎等官职,生平主持修史工作最久,他博极群书,特别熟悉当代典故。他立志采用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以编年体来编写北宋历史。为了写好这部书,先搜集资料,他准备了十个木柜,每柜安上抽屉匣二十,以甲子、乙丑来标年号,所搜集到的资料,按年放到匣子里,分日月先后排列,井井有条。这一工作非常艰苦,非常细致,做好了这一工作,就为写好这部书提供了有力保证。他搜集资料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实录、会要、国史等官书及文集、笔记等私家著述。有的引书已散佚,因此,《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价值就显得很高了。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先成长编,谦虚的李焘,认为自己的著作不能与《资治通鉴》媲美,以“长编”看待自己的著作,因取书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其实,李焘写这部书是认真的,他为写好这部书花了四十年,可谓毕生精力都花在这部书上了。由于他写这部书时采取的原则是“宁失之繁,勿失之略”,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本书所收纳的资料特别丰富,特别详细,北宋前期五朝的史事记载得比较完备。李焘在编写过程中,将该书前半部献给朝廷时,孝宗曾说:“自建隆至治平,百余岁事迹,备于此矣。”肯定这一部分写得很全面。

这部书卷帙浩繁,传写困难,书坊刻本及蜀中旧本,早有详略不同的各种本子。明初修《永乐大典》,将这部朽录入,大典所阙者有徽宗、钦宗二朝及熙宁、绍圣间七年的历史。从大典抄出时,原书目录已不可见,只有另行编排,得五百二十卷,只有原书的一半。本书虽已残缺不全,幸在本书写成后,杨仲良编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有缺卷),可补残缺。清代谭钟麟、黄以周等据杨书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对弥补《续资治通鉴长编》之残缺起了很大作用。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很重要的史料书,有一些学者研究宋史,因未见到这部史料书,就使自己的学说出现破绽,如清代李绂、蔡上翔对王安石研究下了很大功夫,但他们都未见到《续资治通鉴长编》,因此受到极大局限,以致对邵伯温制造的谣言竟无力加以澄清。宋代周必大认为“长编考证异同,罕见其比。”但在考证异同方面,也留下不少问题,如赵匡胤之死,斧声烛影之事,引用了很多资料,得不出一个结论,而成为千古之谜。李心传《旧闻证误》纠正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不少错误。中华书局出版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经过标点、校勘,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