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因禁烟而被贬往伊犁。途中路过甘肃酒泉县西的嘉峪关,这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也是诗人由中土入疆的分界点。登上嘉峪关,回顾来路,瞻望前程,这位中国近代史上高举反帝旗帜的第一人,不禁感慨万端,赋下四首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严关百尺界天西”,诗人首先气度不凡地勾勒出嘉峪关这座“天下雄关” (西门外碑刻)的概貌: 这座险峻的关城,南有祈连山,北有龙首山、马鬃山,关城高踞其间,城楼高达百尺(约27米),如此巍峨雄壮,把西边天空都间隔开了。面对这样的严关,一心固国自强的林则徐,不能不停下马来,观赏,思考。“万里征人”,指林则徐自己。他是福建闽侯人,历任湖广总督等职,从未到过大西北。如今从禁烟前线被贬往塞外戈壁,说“万里”二字,确是无限悲愤,无限深沉。

诗人在关城上徘徊,瞻前顾后,感触转多。“飞阁”句写的是从高处往远处眺望,只觉得高高的城楼跟八百里秦川那一片葱茏烟树相连,这句诗是化用杜甫 “两行秦树直” 而成。“缭垣” 句则是从远处往高处瞭望,只见绵亘的城墙直通崇山峻岭,仿佛把陇上的浓云都压低了似的。两句写的都是在城关上向后回顾来路所见的景物,字字都涂覆着沉郁的感情色彩。

向前路遥望,是否会令人开朗一些、感奋一些呢?“天山巉峭(或作削)摩肩立”,只见雄伟的天山横亘新疆中部,群峰高峻,并肩耸立,这是从仰视角度写; “瀚海苍茫入望迷”,戈壁滩是那样空阔辽远,无边无垠,东西莫辨,这是从平视角度写的。总之,前程未卜,祸福难占,表面上是写景,内里却潜藏着对未来的疑虑,对国运的忧思。

这番隐忧,集中表现在最后一联的吟咏里。“谁道崤函千古险”两句,是全篇“感赋”的点睛之笔。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据有崤函之固、攻守之利,真是“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但从嘉峪关回望,只有“一丸泥”大小。字面上是在反衬嘉峪关的雄伟,言外之意却是在忧心忡忡: 我们这闭关锁国的中华,其实关防也不见得牢固。人在顾虑着: 在“船坚炮利” 的帝国主义列强凌迫下,恐怕我们的千古雄关,会丧失掉固有的作用。

这首“感赋”,四联八句都是写景,从宏观着眼,高瞻远瞩地写出登临嘉峪关所见的壮丽景色。尽管诗人离乡去国,忧谗畏讥,但笔下绝无“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的文字,也没有美人芳草之类的缠绵韵调,写来气度恢宏,深沉勃郁。但它又不是仅为写景而作,而确是有“感”而“赋”的。诗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登临嘉峪,感慨忧愁交集,只不过这磊砢情怀,全都寄寓在写景之中,含蓄委婉地显示出来罢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