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莲华云海》的诗词与文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莲华云海

莲华峰位于翠盖峰东北。莲华云海系九华十景之一。九华地近长江,又是江南泽国,一年约三分之一时间处在雾中。尤其春夏两季是赏云海景致的最佳时期,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游历九华写下“白云如驱羊,满谷不可量”的诗句赞其壮景。云气自下而上腾涌而来时,顷刻间云山云海,茫茫一片;“山在虚无缥缈间”,姗姗而来时又显轻盈薄纱,山峦半隐半现,“犹抱琵琶半遮面”。莲峰露于云海之上,似出水芙蓉,如海上蓬莱,更显婀娜多姿。清风过后,刹时云消雾散,碧空如洗,满目青山,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浮动的泼墨丹青。在莲华峰下看云海最佳。由五溪桥往东北,行至青阳县附近的黄匏(现青阳县蓉城镇)可看到三座峻峭的山峰迎面而立,由东向西,如绽开的莲花,吐蕊展瓣,亭亭玉立于云海中,清秀隽丽。诗人李白赞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道出了真情实感。故此景被称之为“莲华云海”奇观。峰下有莲华、观止、栖禅三穴古洞,北有怪石丛聚,形态似大小各异青蛙的蛙岭,还有莎萝花、菩萨线垂幔如屋的宝陀岩,岩下有“险洞层崖洞室宽,奇花异卉几多般”的洞穴、传说葛洪曾在此炼丹。洞内有石床、丹灶、池塘等景物,东有安禅峰,东南处有“东西俱见孤峤,绝��壁石,万仞岌,凌空卓然无倚,特出烟岚之表”的海拔1038米的独秀峰。西有平坦寺。前有“拱笏石”等名胜古迹。

〔古诗文赏析〕 莲峰云海 清·周赟

黄海生九华,黄帝生少吴。少昊封青阳,少海景维肖。九华山中雨初晴,莲花峰顶夜向晨。俯看白云透山缝,千片万片何纷纶。须臾弥漫满坑谷,原隰高下一色平。高峰没腰为砥柱,低峦露顶为洲渚。鹤戏海石见鸥浮,龙宫海底闻人语。前山后山烟树开,红日照耀金银台。转瞬桑田变沧海,对此令人生感慨。关东陆沉地未收,关西陆海地无秋。八骏西行瑶岛留,西望长安我心忧。忧国忧民亦何补,空令白云白上头。官卑才小地荒远,强作解事愁转羞。劝君切勿羞,劝君亦勿愁。雨水到地云上浮,江流到海潮倒流。匹夫穷通有往复,而况乾中坤正之神州。手斟太白消愁千杯酒,脚踏乙莲

花一叶舟。我将万苦愁思沉海底,无边云海汗漫与天游。

开篇四句,写九华山乃黄海所生,就象传说中东夷首领少昊是黄帝所生一样。少昊曾封国于青阳,号青阳氏。而九华山的云海因黄海所生,称“少(年之)海”,景致与黄海的汹涌波涛确实是维妙维肖。

“九华山中雨初晴”等十句,是写九华山雨后天晴时的莲峰云海之貌。此时在将近临晨时分,登临莲花峰顶,可俯视到白云从群山隙缝中透出,千丝万缕,汹涌繁复。片刻间,便弥漫充塞了整个山谷,高原低谷已全漫成白色的平川。高耸的山峰则因云海遮没腰际宛如中流砥柱,稍低的山峦仅有顶端露出恰似一片沙诸江洲。有鹤戏于云海石头,也可见鸥鸟浮掠云海之上;而云深处的人语传来恰如龙宫中有人在海底对话一般。

“前山后山烟树开”四句,是写云散日出,前后山峰上云雾缭绕的树木开始现出真貌,而红日照耀下的山上亭台等建筑物也历历在目,现出金银般的色泽。这种转瞬之间的瞬息万变,宛如亲眼目睹桑田变沧海,令作者生发出诸多人生感慨来。

“关东陆沉地未收”四句,是言诗人忧虑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东北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割地赔款,国土沦丧;而在潼关以西虽是物产富饶之地,却是田地里秋无收成;因八国联军入侵,慈禧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且把西安作瑶池;纵目眺望,似乎可望见八国联军正肆虐的北京(以“长安”指代),诗人心中恰如火焚 一般。

“忧国忧民亦何补”四句,写诗人自宽自解,劝慰自己如此忧国忧民又有什么补益,只能是白白地让满头白发因愁而生。自己官职卑微才能疏浅,又处于远离北京的荒远之地,还如此充作明解世事的模样,忧愁仍应转羞才是。“劝君切勿羞”六句,进一步劝自己,也劝他人勿须羞,也勿须愁,且看雨水落地又在天上浮动,江河虽是流往海洋,却也有倒流之时,世上的人事国事难免有逆境有顺境,而且总是往复变更的,但天地乾坤不会翻覆,中国是不会灭亡的。

结尾四句,是写诗人仿学李白,手斟酌着可以消愁的千杯万杯酒,脚踏临这突出云海之上的莲花峰,犹如天帝太乙的莲座成了云海中的一叶扁舟,被诗人踏于足下。这时,诗人便可把万古愁思沉于云海深处,然后无忧无虑地在这无边的云海之中尽情漫游。

(舒咏平)

〔现代散文〕 “莲华云海”因莲华峰秀出云海之上的景色而得名。莲华峰,位于翠峰以东,距天台峰三十华里。由后山翻越平山顶,或取道金家冲登峰游览。莲华峰峰顶层立片石,呈青紫色。犹如抽蕊舒瓣、吐绛含露的莲花,娇嫩欲滴。莲华云海,自古就很著名。凌晨,当你步出寺门一看,青色的莲花一夜间变成了白色菡萏。待你穿树破云,登上峰头,只见烟波浩淼,横无际涯。一轮晓日从东方升起,光焰四射。朝阳升起后,云薄雾飘,四顾群山,如万花争艳。莲华峰犹如一簇莲花,在万花丛中更显得艳丽多姿。

夕阳残照时,在峰顶可以览奇峰、浴晚霞。雨过天晴时,新雨洗过的莲华峰,纤尘不染,山下山花、琪草、古松、修竹,喷吐出郁郁香气,空气格外清新。夜晚,峰顶片石间积水如镜,映照着皎洁的明月,别具情趣。这一清池皓月景色,古称“莲心吐月”。霜晨时的莲峰,蕊瓣皆白,好似新吐花粉的菡萏。雪后,则宛如一株千年不凋、万年不谢的雪莲。

莲华峰的上、中、下三处各有一座莲华庵,峰下还有莲华、观止、栖禅三穴古洞。唐代道济和尚禅居莲华峰和峰东的安禅峰五十年,在莲华峰住过的栖禅洞,后结茅庵栖身,名为莲华庵。观止洞,僧人沿洞口外筑造石屋,洞前有院落、花圃、殿宇。莲华洞较为宽敞,曾有僧人居住,明代时洞内筑有石塔。附近古有莲花庵,明正德年间重建,现已废圮,仅存石柱遗迹。

峰北有蛙岭、宝陀岩等景致。蛙岭上怪石丛聚,似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青蛙,又在莲华云海附近,很似池塘小舶。宝陀岩有洞,上面有沙萝花、菩萨线垂幔如屋,岩下洞穴如门户。古诗称此处:“险洞层崖洞室宽,奇花异卉几多般”。洞内有石床、丹灶、池塘,阳光从洞口射入池内,泛金色光彩。人们传说,葛洪曾在此洞炼丹。这些景物,是葛洪留下的“仙人床”、“丹灶”、“神仙塘”。

峰东有安禅峰,相传东晋,刘宋年间的神僧杯渡曾结茅居此。唐代道济和尚由莲华洞移居禅峰,创建了福安院,宋时这里“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寞山房昼亦扃,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熏笔自抄经”。但至明代,这座古庙就荡然无存了。莲华峰前有“拱笏石”,西有平坦寺等名胜古迹。

(个竹)

〔民间文学〕 很久以前,在九华山莲花峰下住着个种瓜女人,她种的瓜又香又甜,又大又圆,山民们都叫她瓜母。

这一年瓜熟的时候,瓜母的伢子苦瓜娃出世了,可他的父亲瓜王却去世了,没过几天,地里的瓜又被财主曹老五领着人抢了去。瓜母哭得死去活来,奶水也哭干了,伢子饿得直哭叫,这日子怎么过呀?正当她十分失望伤心的时候,忽然地中间有个亮光,瓜母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很小的黄皮香瓜。正当瓜母发愣的当儿,小香瓜说话了:“瓜母别着慌,我能救儿郎,苦瓜若啼哭,将我放嘴上。”这时,苦瓜娃又“哇哇”地哭了起来,瓜母急忙把瓜摘下来,放在苦瓜娃的嘴里。也真奇怪,伢子不哭了,小嘴还一动一动的,象吃奶一样呢。伢子得救了,瓜母又惊又喜。她将瓜藤、瓜根一棵棵扶正,背着苦瓜娃浇水浇肥,没过几天,地里长满了又大又圆的香瓜。

这天,瓜母摘了两篮子瓜,背着苦瓜娃,到莲华峰不远的陵阳城去卖瓜,瓜担一歇下,乡民们都争着来买她的瓜,就在这时,曹老五经过这里,他从篮子里抢了 一个瓜就啃了起来,连声说:“好吃好吃,挑走,这担瓜,我全买下了。”瓜母一看,不好,正是狠毒的曹老五,就说:“这瓜我不卖了。”“老子就要买。”“地里的瓜都被你抢光了,这点瓜你都不放过呀!”说着,瓜母急忙把瓜担子挑走,曹老五哪里肯依,他把手一挥,家奴打手们凶狠地冲上来,瓜母也不示弱,拿着瓜当武器,来一个砸一个,这瓜也还真来劲,砸得家奴打手们抱着头,哇哇乱叫。到底还是势单力薄,不一会儿,瓜母精疲力尽,两篮子瓜也快砸完了。眼看瓜母就要遭到毒打,突然,苦瓜娃嘴里的小香瓜掉到地上,越变越大,最后驮着瓜母母子俩滚着跑。把曹老五和他的家奴打手们都看呆了。

曹老五开始吓傻了眼,忽然一下子明白过来:“宝瓜,宝瓜!快去抢宝瓜呀!”家奴打手们都赶忙向前追去。

大瓜驮着瓜母和苦瓜娃飞滚着向前,曹老五在后面追得上气不接下气,眼看就要追上瓜母了,突然,瓜内射出无数粒瓜子,瓜子象无数颗子弹射进曹老五和他的家奴打手们的身上,狠毒的曹老五一伙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一旁观看的乡民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等大家再去找瓜母母子俩时,已经不见了他们的身影,传说瓜母和苦瓜娃都成仙了。当地乡民,为了感谢报答他们母子俩为民除了一害,还建了一座庙,取名为“香瓜娘娘庙”。

(汤莉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