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纪散文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轻易不得见面的曾秀苍同志,今天早晨带了一包东西,到我这里来,说:

“方纪同志委托我,把他的一部散文集的清样送给你,请你给他写篇序。”

我当即回答:

“请你回去告诉方纪同志,我很愿意做这件工作, 并且很快就可以写出来, 请他放心。”

我这种义不容辞的慷慨态度,对熟悉我的疏懒性格的人来说, 简直有些突如其来, 一反常态了。

我要说明其中原委,共有三点。

一,我和方纪同志,是“同时代的人”。他曾经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题目就是这几个字。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风貌, 以区别于历史长河的其他时期。每一个时代的人,也有他们特殊的经历,知识分子的特色,尤其显著。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并非自诩,我以为是很不平凡的。我们经历了中国革命进展的重大阶段。我们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们的共同之点还有,我们都是爱好文学艺术,从而走进革命的队伍,这可以说是为文学而革命。

二,我和方纪同志, 可以说是老朋友了。1945年, 我在延安,并不认识他。1946年冬天,他从热河到冀中,在河间的一个小村庄,我见到了他。他是从热河赶着一匹小毛驴来的, 风尘仆仆,在一家农舍,他的多情的爱人黄人晓同志,正烧水为他洗脚。此后, 我们在《冀中导报》,土改运动中, 以及进城后在《天津日报》,都生活工作在一起。

三,现在我们都老了,他的健康情况, 尤其不好。1966年以来,我一直没有见到他,最近在两次集会上,我见到了他,搀扶了他, 看到他那样吃力地走路、签名, 我都忍不住眼泪。

我心里想:方是多么精明强干的人, 多么热情奔放的人,他有很大的抱负,他为党和人民,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现在竟被摧残成了这个状态! 当然,我的状态,也不会在他的心灵中, 引起完全是欣慰的感觉。

我和方在青年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经常一同骑着自行车,在冀中平原,即我们的故乡,红高粱夹峙的大道上,竞相驰骋。在他的老家,吃过他母亲为我们做的束鹿县特有的豆豉捞面。黄昏,在驻地农村的豆棚瓜架下,他操胡琴,我唱京戏。同到刚刚解放的石家庄开会,夜晚, 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迷恋地去听一位唐姓女演员的地方戏曲。天津解放之前,我们先到美丽的小镇胜芳,在一家临河小院,一条炕上,抵足而眠,将近一个月。进城时, 因为我们的自由主义,离开了大队, 几乎遭到国民党散兵的冷枪。这些情景, 都一去不返了,难以再遇。就是那些因为工作或因为生活而发生的争吵, 恐怕也难得再有,值得怀念。即使还有机会争吵,我身旁也没有了兼顾情义的老伴, 听不到她的劝诫了!

我和方,性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我看到了他的优点,也看到了他的一些缺点。他对我也是这样。在我们共事期间,常常有争吵,甚至面红耳赤, 口出不逊,拍案而起。但事过以后,还是朋友。我死去的爱人, 当时曾对他和我说:“你们就像兄弟一样。”她是农民,她的见解是质朴可信的。

方的才气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 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 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 洋洋洒洒。

他的胆量也大, 别人不敢说的, 他有时冲口而出。别人不敢表现的,他有时抢先写成作品。这样,就有好几次站在危险深渊的边缘,幸而没有跌下去。

他的兴趣,方面很广。他好做事, 不甘寂寞。大量的行政交际工作,帮助他了解人生现实,在某些方面,也影响了他的艺术进展和锤炼。

文如其人,对方来说,尤其明显。他的散文,视野很广阔,充满真实和热烈的情感。他的文字流畅而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音响。

时至今日, 对于我们这一代老同志, 一切客套, 我想都不必说了。我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也珍惜方的文字。1966年以前,我曾把司马光的两句格言:顿足而后起,仗地而后行。告诉了方。他反其意,吟成四句, 第三句是“为了革命故”, 第四句是什么也可以不管。原话我忘记了。他从南方旅行回来,送给我一个笔筒,就把他这四句诗,刻在上面,算是对我的激励。这个笔筒,后来被抄走,诗当然成为一条罪状。他寄怀我的其他诗文,也被家人送进了火炉,笔筒不知流落在何家的案头。

党和人民,都在认真总结我们时代的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也在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我们的作品, 自有当代和后世的读者,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的文章,是可以传世的。

方很顽强,也很乐观,他一定能战胜疾病,很快恢复健康。



1979年2月9日

(《方纪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赏析 《方纪散文集序》,是孙犁为方纪的散文集所写的一篇序文。方纪,河北束鹿县人,1919年生。1935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孙犁与方纪共同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全国解放后,两人又一起到《天津日报》文艺部工作。为患难与共的老战友写序, 自然是孙犁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孙犁一反“疏懒”常态,很快写成序文。此序有三个特点:

一、平淡中见真情。孙犁和方纪是“同时代的人”。他们很早参加革命,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他们以文艺为武器, “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真正称得上“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孙犁的序文,略去了他们共同创造的辉煌,只是以清淡的笔调,撷取了生活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叙述了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孙犁选择“赶着一匹小毛驴”以及“烧水洗脚”两个细节,写出了方纪在战争年代的简朴以及家庭的温暖。写自己与方纪的相知则用了“骑车竞相驰骋”、“吃豆豉捞面”、“操琴唱戏”、“冒险听戏”、“抵足而眠”等多个细节,饱含深情地追忆了两人兄弟一般的友谊。平淡的叙述中,流动着炽热而真实的情感。

二、结构严谨、不枝不蔓。孙犁的文章,如同淙淙流水, 自然天成。他不过分讲究篇章结构,不追求刻意雕琢,然而决不枝蔓。序文的骨干有三点。第一点,首先概括自己与方纪是“同时代的人”,这是两人友情的坚实基础。第二点,写两人的相识、相知。第三点写方纪的现状。表达自己痛心惋惜之情。全文的叙事抒情,紧紧围绕这三点展开。通过时间线索、顺序,把自己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细节贯穿起来。有事则长, 无事则短。有情则详,无情则略。长短相间,详略得当。

三、知人论世、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孙犁为文,不语怪乱神, 他总是强调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真实”为创作原则。序文不虚美、不隐恶,既写出方纪“才气很大”、“胆量也大”、“不甘寂寞”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方纪的不足,如“口出不逊”、“拍案而起”、“文无定见”等。对方纪的为人、为文给予非常中肯的评价。这种客观、公正的史家笔法,并没有损伤方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方纪性格鲜明,可亲可敬。更进一步说,孙犁在评价方纪的同时,也在严格地解剖自己。孙犁热情洋溢地肯定方纪的优点,是对自己不足的鞭策。正是这种知人论世,以己度人的宽广胸怀,使孙犁的序文具有真善美的道德力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