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鉴赏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自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之后,即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亦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按照通史的历史分期法,这个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丕(魏文帝)代汉到公元589年杨坚(隋文帝)灭陈,历时369年。但由于文学史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文学史分期则往往难以全部与通史同步。比如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处于通史中的东汉末期汉献帝的建安时期,但考虑到文学发展的特点,将其作为曹魏之前期文学来研究。因为汉代末期,汉王朝已徒具虚名,实际是丞相曹操执掌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三国曹魏之前身,此其一也。其二,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学,由于曹氏父子及其追随者所造就的文学业绩及其特征,即世人称道的“建安风骨”,已经大异于两汉文学,开启了一代文学新风,跨越了两汉文学阶段,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汉献帝建安至魏文帝黄初这段历史时期(公元196——226),史称“建安时代”。它上承两汉,下接魏晋,正处于汉魏两代之际,是一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大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学术文化、文学创作都表现得特别复杂和多样,而“兼笼前美,作范后来”的建安文学,也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辉产物。建安文学,诗歌占主要地位。刘勰称赞:建安作家(含诗人)“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声望最高,成就最大的就有“三曹”与“建安七子”。特别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不仅在权位上足以统领群英,即其文才和成就也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文坛的中心,实际上正是“邺下文学集团”的核心,他们的文学业绩成为整个建安文学的标志。
建安诗歌的重要诗人,主要是“三曹”、“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等七人,由于同居邺中,故人称为“邺中七子”。
建安诗歌有着自己鲜明特色:它具有“烈士悲心”的进取精神;它具有“古直悲凉”的独特风格;它又富有浑朴、自然和活泼的民歌色彩;它更有“借古题写新辞”创新精神和广阔的题材。总之,它是一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深厚感情和雄健笔力的清俊爽朗的文风。建安诗歌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建安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