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厉鹗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拏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心忆汐社沈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空摇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厉鹗是清中叶著名的诗人、词人、学者。他中举之后,仕途无望,纵览大江南北,写下许多诗词佳作。他善词,是清代浙西词派的代表,也是浙西词派对词坛影响最大的作家。他和浙西词派首倡者朱彝尊一样,主张词要醇雅清空,推崇南宋,特别追慕姜夔、张炎。所作的词,也有南宋风韵。只是厉鹗一生较为优游闲散,又处于清代全盛时期,所以他的作品,更多地传达了词人欣赏自然的乐趣。《百字令》是记述夜过七里滩所见所感,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七里滩又名七里泷,在浙江桐庐富春江中一段,连亘七里,两岸连山夹峙,水流湍急,风景绝佳。因为富春江这段流经桐庐,所以又被称为桐江。在这里还有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严光归隐的钓台,成为后代景仰的高尚隐士遗迹,供人凭吊。山水奇幽,历史遗迹,激发了厉鹗的创作欲,就写下了这首《百字令》。
上阕写乘船夜过七里滩时的景色。词人重点写刚出发时的思绪、行动和见闻。“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高躅指高人即严光的足迹。开头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为了追寻古代高尚隐士足迹。但是,往事千年,夜静天黑,时间、环境变化,古迹看不见了。“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风景奇绝,仿佛连风露也不一般,词人不禁情动于中,提箫吹奏。以下词人笔锋一转,集中写吹箫的音响效果:“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箫声飞扬于夹岸连山之中,引发各种自然声籁,在山中到处出现。天上星光,水中也反映着星光,天水相映,万籁齐鸣,甚至把睡着的鹤也惊醒了。上阕最后两句,“拏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拏音,船桨拨水的声音。在词人所乘船附近,忽然传来船桨拨水的响声,原来是夜渔的老人,已经收网归去,停船宿夜了。夜已深这层意思,自然表达出来。上阕在描写上,突出人物、山水、自然界对声音的感受。以听觉感受来写夜行船的经历,使读者体会到黑夜的环境特点,同时又暗示了月上之前作者就急于过七里滩的迫切心情。这也为下阕集中写月夜下的视觉感受做了很好的过渡。从作者急切乘船,船头吹箫的行为,也体现了他愉悦、和谐的情绪。
下阕写月夜下七里滩的美景。过片先以怀古引出,遥与上阕“当年高躅”呼应:“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汐社,是南宋遗民谢翱会友的地方。文天祥被元兵俘获之后,谢翱曾登上桐江西台遥祭。现在,词人泛舟桐江,自然联想到历史上这一著名事件。不过,五六百年之后,汐社这所房子早就湮没无存,谢翱也早就作古。今夜过七里滩,只有词人一个。“独”字,点明了联想历史时的自身感受。由于“独”,无人交谈,只好诉诸视觉。下面便集中眼中所见的桐江两岸,山水景物。最吸引视觉的,在黑暗中莫如光亮了:“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萤光虽小,但在黑夜中是活动的亮点,衬托出两岸村落的寂静。夜深人静,所见只有自然界的山水了。“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林木清秀,烟霭阵阵;山峰高耸,月亮也被挡住。江上白帆,出没在与碧空一色的江水上。词人的眼光,从近而远。先写近岸的萤光、茅屋、树林,再写高处的山峰、月亮,最后写远处的帆影波光,逐层伸延,如展开一卷桐江夜月图,使江山胜景,由近而远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再收回视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白云在深谷中舒卷,既是作者所见,也是作者的寄意。只有象白云那样自由自在,才能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这首词以写景胜。上阕专写听觉感受,下阕专写视觉感受,很精巧地体现了夜游的特点。所描绘的景色,又突出了清秀幽雅的韵味。这种韵味,正是江南山水所具有的优点。所以,这首词也和所描绘的景色一样,给读者一种秀雅的审美情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