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散文·周敦颐·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本文选自后人辑编的《周子全书》。
这是一篇托花寄意、咏物抒情的小品散文,是宋文中难得的上乘之作。它还是一首将具体形象同抽象哲理完美结合的富有理趣的散文诗。成为我国千古咏莲的一曲绝唱,历代传诵不衰。
****
全文仅一百九十字,分成两段:
第一段:欣写莲花之品格与性状;
第二段:借题发挥,以花喻世。
先看第一节文字——
第一段:欣写莲花之品格与性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一、诠词释句:甚蕃——蕃(fán凡)茂盛,众多。甚蕃,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北)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生性爱菊,爱其耐寒、清雅,并赋予它不慕荣华、自甘淡泊的禀性。
李唐——即唐代(618-907),前人习惯于将皇帝姓氏与王朝连称,唐帝姓李,故有此称。
世人句——唐代世人十分贵重牡丹,称为“国色天香”。当牡丹盛开时节,长安、洛阳,举城欣喜若狂,豪门贵族往往以名种相夸耀。(事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宋代爱牡丹之风尚盛。周敦颐说“世人甚爱牡丹”,略含贬意,讽时尚同趋奢华。
出淤泥句——此借莲花之清雅高洁,喻君子立身处世不受污浊环境所染。
濯清涟句——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也不显得妖冶。濯(zhuó酌),洗涤。涟,水波。不妖,喻君子不媚于世。妖,此指美艳不端重。
中通外直——莲茎内里贯通,外相笔直。以此借喻君子事理通达,为人正直。
不蔓不枝——莲花茎杆不生节,且无枝蔓,其状挺拔。借喻君子胸怀坦荡,不攀援附势。
香远益清与亭亭净植——前者是说莲花芳香远播,更觉清幽。益,更加。后者是指莲花素净地挺立水中,喻君子卓然自立,不随流俗。亭亭,高耸样子。植,树立。
可远观句——可以远远地欣赏而不可轻薄地玩弄它。亵(xiè谢)玩,举止轻薄地玩弄。亵,亲近,狎玩。
二、略述大意:在水生陆长的群芳中,逗人喜爱的花很多。东晋陶潜唯独喜爱菊花,自从李唐以来,世上却酷爱牡丹,而我单单喜欢莲花。因为它虽然出于淤泥而不受一点污染,经过清波洗涤也不显得妖冶。它的茎杆内里贯通,外观笔直,而且无节无枝,素净地挺立在水中;那莲花的芳香远播他方,更令人感到清幽。这高雅的莲花啊! 只可供人远远地观赏,不让人们亲近地动手动脚轻薄地玩弄。
第二段:借题发挥,以花喻世
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诠词释句:谓与隐逸者——谓,说,以为。隐逸者,即指隐居人士。
噫与鲜有闻——噫,感叹词,唉。鲜(xiǎn),少,不多。鲜有闻,即很少听说。
同予者何人——有谁与我同好?意谓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二、略述大意: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之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族;而莲,则是花中之高雅君子。唉,如今对菊花之爱,陶潜之后已很少闻说;对莲花之爱,还有谁与我同好?至于对牡丹之喜爱,自然是人很多了。
****
这里,着重讲两点——
一、《爱莲说》文旨何在?有人会问:一个理学家为什么要写这篇《爱莲说》?它的文旨究竟何在?据我的体悟,周敦颐之所以要写这篇文学性浓烈的论说散文,其用意在于:借物说事,以花喻人,用人讽世。他在万花中特选了“花中君子”——莲花为典型,加以剖析,并树立为样版,评议人物,讥刺世风。这就是其文旨所在。
在塑造“样版”过程中,作者所用的手法是古老的,而技艺却是奇巧的。所说手法古老,是指它用了几千年前《诗经》创制的一套表达艺术,这里着重用了“比兴法”。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文艺家,都曾袭用此法,周敦颐当不会例外。不过,他运用此法特别谙熟,因而效果也特佳。这是说,它的技艺超群,手法奇巧。首先选择了内外兼善,周身皆美之物——莲荷作为“喻体”,加以人格化剖析,然后来比拟人中之龙——君子,并将莲花处处美的表征,印合于君子的种种美德,从而塑造了一尊高大引人的楷模。这就是:身貌——亭亭净植,挺于水中;胸襟——通达坦荡,平和正直;秉性——卓然自立,不媚世俗;风韵——不染不妖,清雅高洁。其整体形象是:慧光四射,幽香沁人,只可远观,不可近渎。作者就是以这种人们仰望的高大完善的榜样,向世人正面展示,以激起仿效的热情;同时,也以这个标尺去衡量世人,并给当时的卑下浇薄世风进行反面的讥刺,以抑制世风日下。
此文在运用“比法”时,还有十分巧妙的一着值得注意,这就是:它打破常规,不进行黑白式或善恶式的机械对比,而是采用了菊花、牡丹等优美花种“强强对比,好佳相衬”的手法,来烘托莲花的高雅完美的品格。这固然很好地凸现了作者要着力标榜的“喻体”——莲花形象,同时,也不致贬低其他良花美葩的品质和优姿,收到了皆大欢喜的良效。
二、此文被誉为千古咏莲之绝唱。我国文学史上,以莲荷为题材,加以描述吟唱的诗词或文章,不在少数。但写得好的,技艺超群的却不是很多,而周作《爱莲说》却是最杰出的佼佼者。在此,不妨抄录一些有关诗词,供大家参阅、比较。
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隋·杜公瞻)
(选自《咏花诗品》,下同。)
同心芙蓉,即并头(蒂)莲,古人常以为祥瑞之物,其实是莲荷的一个品种,诗歌结尾点旨,借“同心莲”喻男女性爱。
曲 池 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唐·卢照邻)
曲池,是指唐长安之曲江池,是游览胜地。作者因病残辞官,难免有“恐美人之迟暮”的心理。沈德潜认为“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凋零之感”。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
清人说这是一首“艳情”诗。据传李商隐有恋人名“荷花”,后遭不幸,李氏甚悲,此诗的深厚悽惋之情,或许由此而发。
秋池一枝莲
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随风。
(唐·郭恭)
此诗表达了莲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贞不群风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此绝诗中最后两句是传诵不衰的名句,值得好好体味。
再赋郡沼双莲三绝(其一)
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葩寄恨深;
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
(宋·范成大)
馆娃,指春秋美女西施。“连理愿”典出白居易《长恨歌》。这同晚唐韦庄的《合欢莲花》绝句有同工之妙,不妨合读。
西湖荷花有感
我昔扁舟泛湖去,四望荷花浩无数。
谁家画舫倚红妆,笑声迥入花深处。
笙歌凄咽水云寒,花色似嫌脂粉污。
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
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
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
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
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
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
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
回首落日低黄尘,十年不到湖山路。
花开花落几秋风,湖上青山自如故。
(元·于石)
以诗词形式歌咏莲荷的作品,一般篇幅都不大,而此篇缀有二十四句,且通篇押仄韵,类似作品为数不多,而此篇诗语清新,诗情醇厚,诗韵悠长,颇为可读。
白 莲
太液澄波濯素容,玉衣垂影水晶宫。
月明无处寻颜色,只信香飘十里风。
(明·陈敬宗)
此诗意境与韦庄《白牡丹》诗颇为相似,不妨找来参读。
荷花辞十首(其六、其十)
其 六
鱼戏田田隔水知,荷花不语自低垂。
团团碧叶遮如盖,旋进明珠打鸭儿。
其 十
结实成莲心自知,分身化作藕千丝。
千丝未断终相偶,交叶骈花一蒂垂。
(清·钱谦益)
此处的“莲”,指荷花结实后的“莲子”。在古代民歌中,常有“双关隐语”的运用。这就是用汉语中的多义词、同义词或同音词来起比兴引喻的作用,叫作“谐音隐语”。比如此诗中的莲,谐“怜”;藕,谐“偶”;丝,谐“思”;莲子,谐怜子,即“爱你”。
秋荷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固后出奇。
(清·郑爕)
郑爕诗书画兼工,在《墨竹》
题画诗中有句云:“扫云扫雾真吾事,岂悄区区扫地埃”,素有积极用世志向,把“清扫云雾”当成己事。这首诗正是他的自我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