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辛弃疾·八声甘州》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八声甘州》辛弃疾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谭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释 ①李广传:指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英勇善战,被誉为“飞将军”。②寐(mèi):入睡。③晁楚老、杨民瞻:稼轩友人,生平不详。晁楚老疑为信州晁谦之后人。④“故将军”五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闲居蓝田终南山时,有一次夜晚饮罢还至灞陵亭,醉酒的亭尉不认识他,不让他通过,令他宿于亭下。长亭,指灞(bà)陵亭。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桃李无言,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引用民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评价李广,说他虽不善言辞,但忠诚和功德自然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敬爱,就像桃李虽不会说话,但喜爱它们的人自然会纷至沓来,在树下踩出一条小路。⑤“射虎”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有一次李广出去打猎,见到草丛中的石头,误以为是老虎,引弓劲射,箭穿石而入。骑:单人匹马谓之一骑。⑥“落魄”二句:李广屡立战功而无封侯之赏,一度闲居田园。⑦谭:同“谈”。“谁向”五句: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诗意:“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杜曲,长安城南名胜。短衣,猎装。残年,晚年。⑧开边:拓展疆土。⑨健者:英雄人物。《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这里指李广。闲:赋闲,不受任用。

搜山图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几乎通篇都是化用前人诗、文,信息密度非常大,作者自己的评价、感情隐伏在别人的事迹、别人的议论之后,如暗流涌动,不易察觉,但深沉有力。

作品的主角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上片以《史记》为底本,撷取李广一生中的几个片断,几乎全部是叙述性的文字,下片则以议论述怀为主。词序交代“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此词乃有感而发,可以视为一篇“读后感”。上阕就是“读后感”的摘抄部分,摘抄的对象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但作者采用的方式肯定不是简单的移录,况且《李将军列传》洋洋数千字,不是一首小词所能容纳的。加工改造是必然的,稼轩对史传的加工自然包括文辞、句式的调整、缩减,但更重要的是他笔力不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既包括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叙述的方式。李将军的生平故事流传甚广,内容繁杂,对其进行选录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作者本人对李广的评价,而传主事迹中最吸引词人的部分也折射出他自己的身世之感。稼轩在本词中选录的不仅只是李广生平的几个片断,而且是场景式的片断,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很适合入戏,这是颇有新意的做法。

第一个场景是闲居终南山的李广深夜罢饮归来,被喝醉的亭尉截留在灞陵亭下。李广的侍从明言他的身份后,亭尉仍一意喝止:“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世态之炎凉可见一斑。稼轩对这个场景的处理方式是夹叙夹议。“恨”字领起议论,这个领字感情色彩强烈,其中倾注着词人自己的大量感情。辛弃疾对李广怀着深切的仰慕和同情,因为他自己的志气、理想和遭际与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二十多岁时起兵抗金,后来又生擒叛徒奔赴行在,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南归后于仕途中辗转奔徙,正值壮年却因遭到弹劾而落职家居多年,虎落平阳的“飞将军”自然会令他感慨良多。稼轩平生不拘小节,豪气干云,因而常常与世龃龉,遭人排挤,而李广出饮,至夜方归,亦是豪气使然。太史公对李广的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评价流传千古,稼轩在此嵌入此语,一方面是说明李广的遭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善言辞造成的,另一方面亦是相信他的忠诚和功德无须言辞,自会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和敬爱。第二个射石的场景惊心动魄,李广曾误以石为虎,引弓劲射,箭穿石而入,膂力惊人,山横一骑、裂石惊弦的画面令人在千载之下想来仍不免为将军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此后的叙述急转直下,借用李广自己的感慨,使落魄的境遇与前面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使观者唏嘘不已。李广曾感叹:“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人将这一情绪激烈的叩问转为语调平淡、情绪低沉的叙述,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人深思。整个上片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倾向性,但绝少个人感情的直接表达,可谓皮里阳秋。

下片仍然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词人借杜甫之口表达对李将军深深的仰慕之情,多了一层表达的迂回,强化了本词含蓄蕴藉的特征。杜甫要短衣匹马跟随李将军,看射猛虎过残年,身虽老而英雄意气仍在。稼轩虽已退居山林,难以重拾英雄事业,但胸中仍有一股风流慷慨之气在激荡,因而将李广、杜甫引为同道。

稼轩此词连缀古事,浑然天成,而气韵上多有顿挫,可见情绪之沉郁、悲愤。气韵顿挫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下片对“健者也曾闲”的疑问。三四字一顿,三顿之后才将意思表达完整。汉代开疆拓土,武力强盛,为何正逢盛世的英雄会投闲山林?看来方正之不容于世、英雄之报国无门,古今一辙,身处文恬武嬉的当世,不为重用就更不难理解了。这个疑问既是悲愤的责问,也是自我开导。疑问过后,笔势突然收缩,由叩问转向窗外斜风细雨的轻寒,深寓悲慨的词作以淡淡的一句景语收束,余韵绕梁,引发后人不断地猜测风雨的隐喻对象。这首词借用史传的大手笔,写的是健者、英雄,而最后却将笔墨用在没有力度的纱窗、细雨和轻寒上,宛如一首闺怨词,引人注目的反差,巧妙地强化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刘珺珺)

链接 宋代的封赠制度。朝廷推恩授官号予官员的先辈,谓之封赠,其先辈存者曰封,死者曰赠。封赠始于晋,备于唐,但一般只封赠官员的上一代。宋承唐末五代之制,封赠有三代、二代和一代之分。宰执、使相、正一品,凡初除及遇大礼,可封赠三代。从二品至从一品,遇大礼可封赠二代。其余文臣通直郎、武臣修武郎以上,遇大礼可封赠一代。封赠三代者,初封,其曾祖授朝奉郎,祖授朝散郎,父授朝请郎;初赠,其曾祖授太子少保,祖授太子少傅,父授太子少师;不论封或赠,其曾祖母、祖母、母、妻俱封国夫人(执政官之曾祖母、祖母、母、妻,则封郡夫人)。封赠二代者,初封,其祖授通直郎,父授奉议郎;初赠,其祖授朝奉郎,父授朝散郎;无论封、赠,其祖母、母、妻俱封郡夫人(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之祖母、母、妻,则封淑人)。封赠一代者,初封、赠,文臣之父授承事郎,武臣之父授忠训郎,其母、妻皆封孺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