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田为·南柯子》田 为
田 为
春 景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凄凉怀抱向谁开。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①。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注释 ①些子:唐宋俗语,少许,一点点,这里指时间短暂。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春愁的作品。春愁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说不尽的话题。文人多是心思细腻、敏感多情的。所谓春不愁人人自愁,当自己身怀不遇或感情坎坷之时,外物很容易成为激发诗情、词情的契机,何况春?春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欣欣向荣的代名词,而恰恰是这种生机与蓬勃,容易让人产生比照遐想,将春的明媚与一己的心怀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为深邃的忧伤,所有的悲与恨在“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的韶光美景面前都是那样的脆弱无力,从而深深地扣打着词人的心扉。万俟咏《木兰花慢》中就有“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也提到“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表达的都是这种情感。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愁”字昭示题眼。“梦”“醉”二字进一步渲染这种忧伤情绪。当愁云布满心头之时,唯有此二者可以聊以解忧。且不论这种排解方式正确与否,有些事情,与现实相违背,也许根本无法解决;有些情感,有不期的原因阻隔,直至逝去……它们足以使人痛彻心扉,追恨不已。因此,适当的宣泄我们还是能理解的,它能抽取缕缕忧思,哪怕微薄,也能使疲惫的心得到暂时慰藉。其实,作者心中知晓这般排遣的原因,之所以借梦逃避,自然出于无奈。在梦中,他显然不愿被外界打断而突然转入清晰的现实。作者是很乐意置身于虚幻的境界,享受那片刻宁静的。醉了也罢,暂时忘却一段伤心的记忆。不必执著于种种纠结,不必在乎究竟如何去做。但是春是不会等待、停留的,在你的失意中,它已悄然来到人间,将天地风景变换。此刻,竟已是柳绿桃红,一派灿烂。“凄凉”,是词人此时的怀抱,惆怅依然,谁会理解其中难以言表的痛楚?知己不在,孑然一身,权且对春诉说衷情吧,而春是如此得美丽、妖娆,处处繁华,极尽妩媚。它如何能懂得“凄凉”的内涵?春,终究是不能融化自己内心的忧郁的。
“些子”的出现,给词增添了几分亲切色彩,富有生活的情致。这和词人娓娓倾诉的方式是相吻合的。作者仿佛在自言自语,没有恋人、朋友的陪伴,听众只有自己而已。清明时分,正值风景独好,踏青游春的时节,但作者怎有心情享受这般? 时光如梭,“逝者如斯”,一声莺啼就打破了春的美梦,原来宛转黄莺,也没有高颂春之赞曲,而是吟唱催春流走的挽歌。春天刚刚惊破醉梦,飘忽来临,又在黄莺的啼声中悄悄逃走,美竟也是如此匆匆,岂不令人神伤?春去春来,梦里梦外,一切都在转变,不变的唯有那份伤怀。
下阕词人将一组景物拉进我们的视野,景物遂成了他心绪的使者。“柳外都成絮”,没有烟柳迷蒙、没有垂柳袅袅,却从“絮”字着笔,柳絮纷飞,自是春之归去的征兆,呼应了前面“莺催”的残忍,过渡自然。“栏边半是苔”,说明已经好久无人凭栏远眺了,青苔既是寂寥的表现,又暗示着夏的将至。
“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展现了一个诗意的小镜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南唐李煜《浪淘沙》),燕子却披着一身的雨花,飞到了主人身边,它还记得曾经的主人,还留恋自己的家。“多情”二字,饱含着词人的辛酸和感动,眼前的燕子似是故人,给词人清冷的心点燃了一朵温暖火花。燕子,你为什么独自徘徊?你在犹豫什么?你在寻找当年的热闹与欢乐吗?可惜它早已不复存在。巢窠仍在,欢聚的人儿早已离开。这种凄凉的陌生,流露出万般无奈。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燕子的神态烘托出物是人非、今昔之别,冷暖色调彰显殆尽。结尾之处构思巧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燕子一个小小的动作,传达出所有的信息,引人遐思,耐人寻味。
全词精巧、清新,雅致,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愁,也让人体会到独特的默契与感动。王灼曾评价“田不伐才思与雅言抗行,不闻有侧艳”(《碧鸡漫志》),这是很精切的。(张雅莉)
春山积翠图 黄宾虹
链接 宋初的宫廷乐队——云韶部。太祖开宝四年(971)平定南汉,以所俘南汉宦者中八十人聪颖者送往教坊习乐,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名“云韶部”,隶属内侍省。以其本为宦者所习,故又称“黄门乐”。淳化中,始兼用乐工。每当正月十五上元观灯,及上巳、端午节观水嬉,在宫中应奉作乐。遇冬至、元旦、清明、春秋观社等节令,及亲王于宫中宴、射,亦由云韶部献乐。云韶部有主乐内品三十人,执色乐人有:歌三人、杂剧十四人、琵琶四人、笙四人、筝四人、拍板四人、方响三人、觱篥八人、笛七人、杖鼓七人、羯鼓二人、大鼓二人、傀儡八人。后废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