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文天祥·酹江月》文天祥
文天祥
和①
乾坤能大②,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③。风雨牢愁无著处④,那更寒虫四壁⑤。横槊题诗⑥,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⑦。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⑧。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⑨。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⑩。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11)。
注释 ①和:词题或作“和友驿中别言”,是文天祥为酬答友人邓剡赠词《酹江月·驿中言别》而作。②乾坤:指天地、世界。能:同“恁”,如此、这样。③算:料想、数。蛟龙:喻英雄豪杰。元:原来。④牢愁:忧愁、悲郁。著:着落、寄托。⑤寒虫:寒天的昆虫,多指蟋蟀。⑥横槊(shuò)题诗:此处指行军途中在战马上挥戈吟诗,商讨军情。苏轼《前赤壁赋》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之句。槊,长矛。⑦“万事”句:万千往事化作空中飞雪都不见了。⑧方来:将来。⑨淮水:指秦淮河。⑩去去:形容分别时依依难舍的情状。龙沙:此处泛指塞外漠北边塞之地。(11)杜鹃:传说中周末古蜀帝杜宇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
秋山萧寺图(局部) 【宋】佚名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鉴赏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其“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等诗句已成千古绝唱,流传久远。他是南宋领兵拒元的中坚,但因叛徒出卖,于南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不幸被俘,次年四月,被押送前往燕京(今北京)。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兼抗元战友邓剡。行至金陵(今江苏南京),邓因病送往天庆观就医。临别之时邓剡作词《酹江月 ·驿中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也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
这首词起势豪气万丈,写大道运行,乾坤浮沉,天地如此广阔,蛟龙虽一时身陷囹圄、受困池渠之中,但终非俗物,绝不甘栖于一隅。这是对好友邓剡《酹江月 ·驿中言别》起句“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的反驳。邓剡感慨当年赤壁一战,助周郎一臂之力的东风,如今为何没有再度帮助如同文天祥这样的“世间英物”,让他也一举拒敌于国门之外,光复九州;然而文天祥为鼓舞邓剡继续杀敌,再干一番宏图伟业,反“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之意用之,认为蛟龙之所以能弃池塘而穿梭云海之间,不单是“风雨”或“东风”等客观条件所致,更是因为它本身非一池所能拘限、一心向往苍穹的禀性使然,反映出文天祥坚不可摧的反抗意志,深信光复大业终会来临。“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俘虏的凄苦生活,抒发沉痛亡国之恨。其描述民族所受浩劫,江山所到之处皆已易手,如此长夜难寐,令人愁肠百结。“横槊题诗”引苏轼《前赤壁赋》咏叹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典故,表明自己愿意挑起整顿乾坤、定乱扶衰的重担;“登楼作赋”指东汉末年王粲被逼避处荆州,以《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乱离之感一事。值得深味的是,以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逆接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情况迥异的两个典故相连结,产成巨大的文字张力,写出了风云突变、世事难料,道出了些许悲哀与自嘲。再一句“万事空中雪”的感叹,事业、壮心都遭受挫折,如同空中纷纷扬扬的飞雪,在大气中挥洒着凄凉,曹操般的英雄往事,王粲般的文采风流,最终也将融化湮灭。为挽救国家而付出的艰辛,心头的酸楚,这一切的情感,也如漫天大雪般悲壮。上片末句写作者似是从哀唱个人得失中醒来,“江流如此”,喻指抗敌复国事业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流水,“方来还有英杰”,事业必有后人继承,一扫邓剡原作中“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诸句的悲观绝望,作出掷地有声的坚定答复。
上片侧重对经历的回顾,下片则以展望未来为主,表明坚定的信念。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在国家危急关头,文天祥毅然出使元营,痛骂敌帅伯颜,被拘至镇江,伺机逃脱,“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以惊人毅力历经“层见错出”的艰难险阻,始得南归。这次被俘北行,又抵金陵一带,因故说“重来淮水”。“堪笑一叶漂零”,表面指与志士邓剡分离后成了深秋落叶独自飘零,也是喻指自己独力支撑残局、扶大厦于将倾却难觅知己的孤独感。“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是全词的中心,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诗句交相辉映。文天祥到燕京后,元廷软硬兼施,百般劝降,“虽示以骨肉而不顾,许以穹职而不从,南冠而囚,坐未尝面北。留梦炎说之,被其唾骂。瀛国公往说之,一见北面拜号,乞回圣驾”,最后连敌方都“相顾动色,称为丈夫”(邓剡《文丞相传》),可见其铮铮铁骨,誓死不渝,满腔碧血,一片丹心感人至深。此次再别南国,回首遥望,正是“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苏轼《澄迈驿通潮阁》),化作词句中的“一线青如发”,国土、山河,便似青丝般脆弱,又绵延在人的心头,让人想要以生命来保护,身为囚徒,也难以释怀这爱国、怀乡之情。即使词人以身殉国,魂魄也将化作杜鹃飞回南方,为故国的灭亡哀啼泣血。文天祥同时期写的《金陵驿》诗中,亦有“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句,而这首《酹江月》的末句再次出现了杜鹃这悲戚的鸟儿。而与起句的豪情壮志遥相呼应的,却是附着于杜鹃这个意象的深情与绝爱。词人的情感跌宕起伏,错综复杂,同一首作品中抒情的角度和格调就存在着差异,永远不变的是对国家的爱,是为国亡身,死而无憾的决心。
文天祥的词是宋词最后的光芒。在词坛充满哀叹和悲观气氛的时刻,他的词宛如沉沉夜幕中的一道刺人眼目的闪电,给人以斗志,给人以力量。全词通畅淋漓,婉转曲折。系联全词看,词人的心理似乎是一直在与绝望作斗争,虽说“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但字里行间不免有商榷、不确定的语气。一面自比蛟龙,以此自勉,却仍有曲高和寡、孤木难支的椎心之叹。败局已定的大宋,山河飘零,众生如雨打海棠,纷纷坠落,独留文天祥一人,虽欲力挽狂澜,也难免有心无力,在这王朝生死存亡的舞台上做着最后的挣扎,苍凉悲壮。文天祥之词,是南宋词坛一颗耀眼而孤独的星辰,也是天鹅之歌、广陵绝响。(黄小谊)
集评 清·陈廷焯:“气极雄深,语极苍秀。其人绝世,词亦非他人所能到。”(《云韶集》卷九)
链接 文天祥祠。文天祥祠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又称文丞相祠,是为纪念南宋末年抗元爱国英雄、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建。明朝初年,地方人士为了追念这位民族英雄,于明洪武九年(1367)就在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处,修建了文丞相祠,明永乐六年(1408)正式列入祀典。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是经历代修葺而保留至今的。据说,土牢院中有两棵古树,一棵枣树,一棵槐树,都是文天祥亲手所栽,现在枣树还在后院中。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唐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大型商船远航到波斯湾、红海等地,造船和航海技术均居世界前列,指南针也被逐渐应用于航海上。这一应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北宋末年朱彧的《蘋州可谈》中,他在书中说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南宋时期的福建路市舶司提举赵汝适在所著《诸蕃志》中也曾这样写道:“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吴自牧也在《梦粱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由此可见指南针在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已被广泛应用到航海中,在天气阴晦时作为海上导航的一种辅助设备。
沈括对磁针和磁偏角的研究和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科学专著,其中对于磁石以及磁场的研究和记载,是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他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更为简易的磁化方法。他在《梦溪笔谈》中说:“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这一方法是在近代电磁铁出现以前,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当时的指南针都是靠这种方法制造而成的,因而,这一方法在磁性指向仪器的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着重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中国有关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